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木里 ,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存 >> 正文

木里 ,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存

2020-01-10 民族画报记者 列来拉杜 摄影报道

2019年4月1日,四川省木里县东郎乡第三届贡巴拉旅游文化节在向阳村芽杂子寨举行,图为藏族歌舞表演。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本叫《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描写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川滇交界处,云南省迪庆州与四川省凉山州、甘孜州境内的香格里拉旅游区。这里的人们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里生活着不同民族,传承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各族群众虽有不同的衣食住行习俗和宗教信仰,但始终能够亲如兄弟、相互尊重包容、和谐发展,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地处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10多个民族和谐生活,他们的语言、习俗、服饰等文化元素成为藏羌彝文化走廊里多民族和谐共存、文化多样性绚丽多彩的写照。

东朗,观赏藏族盛装,领略穿戴在身上的财富

“去木里山高路滑,要注意安全。”这是亲朋好友们知道我要去木里采访,嘱咐最多的话。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境内,是我国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从凉山州州府西昌往木里出发,需七八个小时车程,其间要翻山越岭,路途惊险,交通事故频繁,雨季经常遇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即使在阳光灿烂的晴天,仍有松动滑落的石块。

东朗乡是记者在木里县专题采访的第一站,它是木里县管辖的藏族聚居乡,距木里县城270多公里,距甘孜州稻城县城70公里,人们赶集买东西都去稻城县。

因远离都市的喧嚣,没有过度的开发,东朗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浓郁的民族文化。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野生桃花盛开时,山下潺潺小溪,与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古老藏式民居,相互映衬,成为油画般美轮美奂的景色。藏族同胞们穿着盛装,戴上珍珠玛瑙等配饰,三五成群,来到桃花树下,休闲聚餐,尽情展示青春与美丽,俊男靓女们不失时机,悄悄寻找自己心仪的人……

东郎乡藏族男子服饰以及配饰。

东郎乡藏族妇女盛装展示。

藏族新郎新娘装。(游小军 摄影)

临近中午,人们拉着装有服饰的行李箱,来到山下的桃花园,蓝天白云下,以满山盛开的桃花、连绵起伏的大山为背景,将进行一场藏族服饰展示。木里县境内有呷咪、西番、普米、旭咪、里汝等多个藏族支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以东朗乡呷咪藏族服饰尤为著名。

藏族妇女身穿用麻布、呢绒和毛料等厚重的面料缝制的连衣裙,衣领、大襟都顺边镶金线布或红、黄、蓝色布条,腰束毛布(或氆氇)宽带,再束配有各种银饰品的皮带,连衣裙下摆齐脚胫。颈项上戴着象牙环、珊瑚、蜜蜡、金银等制作的佩饰,头上编织的“桑股”头饰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男子要内穿呢绒或白色棉布偏襟短衣,领口和衣襟都镶着金边,外套藏袍。藏袍宽肥,袖子长大,佩戴耳环、项链、胸饰(呷哟)、腰饰、戒指等各种豪华佩饰,显得威武雄壮。

盛装的藏族女子颈项饰,重达十多斤。

藏族妇女盛装的银制品腰饰。

藏族妇女盛装的骨制品腰饰。

藏族男子盛装的胸饰和佩刀。

“木里呷咪藏族服饰历史悠久,在众多的藏族服饰里,款式风格独特。”东朗乡的副乡长金贤志告诉记者,这样的盛装穿戴与当地的环境及文化、人们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木里呷咪藏族服饰配饰繁多贵重,是因当地盛产黄金,人们有较强的购买力,并与过去藏族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关。为了便于携带,把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在身上,还能显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

藏族女子胸前的金银饰品以及玛瑙珊瑚等。

在东朗每个女孩子都有一套传统服饰。在展示会上,启明珍告诉记者,她上初中时,父母就给她准备了藏装与配饰,每到节庆与朋友聚会,她都盛装出行。仁争朗杰告诉记者,藏族人重视穿戴,这些配饰是慢慢积累的财富,有的是一家辛勤劳动的成果,有的甚至是几代人的财富。

藏族老人与孩子的服饰。

呷咪藏族服饰装饰佩带种类多,价值昂贵,佩饰齐全的女装价值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尽显富贵之气。这些价格不菲的服饰,没有人能讲得清确切值多少钱。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传世的珊瑚、玛瑙以克来计价,一物难求。凉山州有关部门曾规划把呷咪藏族服饰带到北京等地去办展览,考虑到这些珍贵服饰饰物运输过程的保险,展示中安保问题,才未能成行。人们要欣赏这些服饰,还得翻山越岭来东朗乡看。近年来,当地为推进乡村旅游,每年春天举行乡村文化旅游节,展示服饰文化,成为其中重要内容。万亩桃花群、藏族碉楼藏式古民居、价值不菲藏族服饰穿戴文化,成为东朗乡的靓丽名片。

俄亚,传承几百年纳西族古村寨与东巴象形文字

“俄亚”是纳西语,意为大岩包,因村寨房屋建在岩石之上而得名。俄亚纳西族乡俄亚大村,以保留完整的纳西族古民居建筑,以及丰富东巴文化而引起人们注意。几年前,外地人要去木里县俄亚村,需要做一番认真准备,因翻越高海拔的山,要准备应付高原反应的药品,带上过夜用的帐篷、埋锅造饭的用具,当然还要请一位熟悉当地人文地理、有驾驭马帮能力的向导。

俄亚大村建在石头上的民居。

俄亚纳西族乡俄亚大村现存的马帮。

近年来,俄亚村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探险家、摄影家来此考察采风,除了世界上少数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这里经历400多年风雨的俄亚石砌碉房也魅力无穷。这些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在缓坡上的建筑,从远处看似一处紧紧挨在一起的蜂巢,除具有遮风挡雨的居住功能外,当遇到外敌入侵时还有堡垒作用。古寨小巷纵横交错,连接各家,从一户家中进入,可走遍全寨。民居用独木刻梯连接上下,下家住户的屋顶就是第二家人的院子,层层递增。这种独一无二的古寨民居建筑文化,成为俄亚的一大特点,因此有“纳西古城在丽江,纳西古寨在俄亚”的说法。据说古寨的历史,从落户俄亚村的四户居民开始,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已发展为几百户、上千人的大村落。

俄亚大村纳西族民居中的火塘。

俄亚纳西族女性的服装——麻布衣裙。

俄亚大村妇女在织布。

俄亚是木里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有十几位纳西族民间祭祀的祭师——“东巴”,他们还使用象形文字“东巴文”,在节庆与祭祀仪式中,能跳完整的“东巴舞”。在俄亚村十几位东巴中,年龄最大的已80多岁,小的20多岁。东巴职业传男不传女,一般在家族内部传承。43岁的宋交瓦尔告诉记者,他是东巴的第九代传人,家里有东巴经书100多卷,是祖辈留传下来的,这些经书平时放在精心设置的箱子里,用时才请出来,经过时间的浸泡,封面呈褐色。宋交瓦尔有两个男孩,却无一继承东巴的衣钵,想到这些传承千年的文化将在他手里失传,他说有时候茶饭不思,很纠结。可想到社会在进步发展,与几十年前,他们跟前辈学习东巴经时相比,变化太大。当时人们出生就囿于村落生活,娱乐项目单调,或在夜幕下,坐在忽明忽暗的火塘边,聆听长者讲述祖先们率领族人,战熊罴杀虎豹迁徙至此的传说,或在生老病死人生礼仪仪式中,领悟继承传统文化。“现在的年青人都不愿意学,怕吃苦,还没有报酬。”宋交瓦尔东巴用肯定的语气讲述,出现学习东巴文化年青人越来越少原因,是学东巴文化,需要背诵庞杂东巴经的内容,记住祭祀仪式程序,有的祭祀需要念诵几天几夜的经。

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俄亚大村四组的“东巴”宋交瓦尔(右)在教年轻人学习东巴文字。

随着社会发展,俄亚联系外界的公路畅通无阻,有了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随着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快,俄亚村附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等项目,提供了赚钱机会,吸引了年轻人,月薪几千元,勤快的人,辛苦几年,就能过上好日子。宋交瓦尔东巴有三个孩子,两个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上学,学的是汽车维修与计算机专业,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农村的汽车拥有量越来越多,汽车维修将成为乡村的热门行业。

俄亚纳西族乡俄亚大村交通方便了,摩托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随着社会发展,俄亚的情况也在变化,几年前,进出俄亚大寨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四川木里县进入,要走两三天,另一条是从云南省的丽江翻越多座大山才能到。现在的俄亚已纳入香格里拉旅游区,村前修了宽敞的柏油路,进出山寨方便了许多,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也不知不觉在变化。

穿越俄亚大村前的公路,连接香格里拉旅游圈。

项脚,有个讲不完故事的“明代遗民”村落

项脚蒙古族乡是记者在木里县采访的几个民族乡之一,“项脚”是蒙古语“含党”的变音,有产金子的河边的意思。项脚坝子位于连绵起伏的大山间,这里生活着蒙古、彝、汉、藏、苗、壮、纳西等7个民族。长期以来他们和谐相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成为藏羌彝文化走廊多民族相互学习、和谐相处的典范。

摩托车是项脚乡项脚村村民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项脚乡除了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项脚村汉族人的衣食住行、民间信仰、婚丧嫁娶等传统文化也有独特的地方。他们的服饰继承了明清时期的长衫款式,又吸收当地少数民族的染织技术,明显有服饰文化融合的特点。青年女子留长辫、包帕子,身着带色内衫,外用二蓝布制的右襟长衫。肩部用切花与花布组成托肩,胸前绣花,有的为一圈,有的是一团或块状,袖口处是绣花。腰系有刺绣图纹的围腰,围腰上边两端银链连接、挂在颈项上,脚穿头尖翘起的绣花布鞋。而男子头上则包布帕或戴毡窝帽,穿右襟长衫和对襟短衫,外套一件羊皮褂,下穿直管长裤,脚穿一双用麻纳制的千层布鞋。而现在只是节庆与婚丧嫁娶时,人们盛装出行,才能目睹传统服饰的风采。

项脚村的妇女们个个都是刺绣高手。

项脚村妇女围腰上的图纹。

项脚村村民在使用传统的石臼舂米。

近年来,项脚村受到越来越多民俗学家、摄影者关注。这些村民,据考证,为“明代遗民”。在项脚蒙古族乡项脚村64岁的袁在富家中,记者看见屋里中堂上挂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袁在富是项脚村中见多识广的人,他告诉记者,节庆时,他们行跪拜礼,三月三祭祀土地庙,崇拜孔圣人,讲孝道与儒家思想,明显不同于周围藏族佛教文化、彝族毕摩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

他们的服饰文化明显有与周围少数民族服饰相互学习借鉴的痕迹,在保留明清服饰长袍马褂款式的同时,吸取周围少数民族刺绣、染织技术,在服饰上绣大红大紫的图纹,在服饰的色彩上以蓝色黑色的冷色调为主。在项脚汉族服饰文化中,明显有彝族等周围少数民族头帕服饰文化元素,纳西族摩梭人长腰带文化特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的情况,这也是藏羌彝文化走廊里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

木里县项脚蒙古族乡项脚村,73岁的龚兴兰身穿明清风格汉族服饰,同伴们帮她缠黑布头帕。

龚兴兰的黑布头帕有十几尺长。

项脚村村民在跳传统的舞蹈。

萨共旗  王京莉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