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泸沽湖畔的坚守与变迁 ——泸沽湖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 正文

泸沽湖畔的坚守与变迁 ——泸沽湖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2020-05-15 民族画报记者 列来拉杜 撰文摄影

泸沽湖边的村落。

蓝天白云下,连绵山峰倒映在碧绿的湖面上,高原湖泊泸沽湖像一位优雅的淑女静静地端坐在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当地摩梭人亲切地称泸沽湖为“母亲湖”。走进与母亲媲美的湖泊,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长期以来,依湖而居的摩梭人,在湖泊的滋养下,形成保护自然环境、感恩自然馈赠的习俗,每年举行隆重的祭山祭水的活动,讲述感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承至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出青山绿水,加上摩梭大家庭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文化,民间信仰达巴文化等,这里成为越来越多游客、文化学者探访的目的地之一。

泸沽湖畔摩梭人尊重老人。

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摩梭人杨直玛家四世同堂。

四川省泸沽湖镇博树村村长喇甲初扎石与同事交流。

“欢迎来到摩梭家园,实施旅游扶贫,申报5A级景区”。来到泸沽湖景区,随处可见有关乡村旅游、脱贫攻坚方面的宣传标语。当地政府与时俱进,在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的实施过程中,打好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两张牌。四通八达的公路、航空线路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从昆明、成都、攀枝花、西昌、丽江、大理等地直接去泸沽湖的路均畅通无阻。游客还可以乘飞机到宁蒗机场、西昌青山机场再转汽车前往。摩梭人转山转湖节、春节的成人礼、晒大佛等传统文化都已纳入旅游项目,每逢节庆,慕名的游客纷至沓来,游客人数的增长,对景区接待能力、旅游项目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保护与开发利用摩梭传统文化成为当地政府与群众的共识,摩梭文化博物馆、摩梭传统村落、摩梭氏族大家庭家访户、摩梭人传统文化传承人代表、摩梭文化传习等有关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已成为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小康社会建设的助力器。

四川省泸沽湖摩梭人传统节日转山转湖节上的划船比赛。

泸沽湖镇博树村传统民居。

泸沽湖镇多舍村摩梭人大家庭。

泸沽湖洛哇码头。

泸沽湖镇博树村村民在做接待游客前的准备工作。

摩梭家园的建设 ,遵循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站在山上俯瞰泸沽湖,犹如一碗清水、一面镜子,静静地躺在连绵起伏的山间,在粼粼波光上,偶有飘摇小船,后边拖出长长涟漪,散落在湖畔的木楞房村落点缀其中,如梦如幻如仙境。摩梭人主要聚居在川滇两省交界的泸沽湖地区,其中包括四川省的盐源县、木里县和云南省的宁蒗县,人口大约5万余人,其中泸沽湖地区3万余人。摩梭人传统村落依山傍水,建在山腰湖边,民居以木质结构的木楞房为主,由正屋、经堂、姑娘花楼、畜圈等组成。随着社会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善,包括传统村落、木制民居建筑在内的摩梭人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保护摩梭文化也提上议事日程。2013年8月,四川省盐源县启动了以保护传承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摩梭家园建设工程。2015年,该项工程列入四川省十项民生工程。摩梭家园建设暨摩梭文化保护实施工程中,对摩梭传统文化进行摸底调查,进行影像声音记录、注册建档、筛选传承人、开办培训班,逐渐完善传承制度。

泸沽湖边与摩梭人生活在一起的彝、汉、普米等多民族。

生活在泸沽湖附近穿传统服饰的汉族人。

建设项目以“村内游,村外住”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方式进行,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文化为魂,按照摩梭人传统村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地理结合思路,成为田野式民族文化体验地。为更好地保护展示摩梭人文化,投入5000万元修建摩梭文化博物馆,收集、展示摩梭人的生产生活用品,让游客集中感受摩梭人乡土文化。投入上千万元,保护传统村落,保留古建筑,并在村里建设文化传习所,使民间歌舞、手工技艺在文化生态环境、人们日常生活中传承。据盐源县有关人员介绍,这些传习所定期组织村民培训班,传授技艺,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游客们也可切身感受传统手工制作乐趣。为了保护摩梭大家庭、传统手工艺文化,过去几年,盐源县每年投入900余万元,扶持502个摩梭大家庭、199名摩梭传统技艺传承人,实现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完善与延展。

摩梭老年妇女的着装。

摩梭女子传统服饰。

摩梭女子头饰。

摩梭男子传统服饰。

摩梭服饰专卖店。

谈到摩梭家园项目建设的意义,盐源县政协副主席米阳红说:“摩梭人大家庭、走婚习俗这些人类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为了保护这些文化瑰宝,云南省与四川省携手合作,在云南省宁蒗县、四川省盐源县等摩梭人聚居区,挖掘整理摩梭人文化,其中每年的转山转湖节,两边时间错开,双方相互祝贺参与,让游客充分感受摩梭人文化。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泸沽湖旅游经商。泸沽湖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阿呷子哈莫,在上大学时,曾来泸沽湖旅游,一下子就被摩梭文化和这里的青山绿水迷住。大学毕业后,他考上泸沽湖文化工作者岗位,一直工作至今。在泸沽湖任何一家农家乐,都能品尝摩梭人的美味佳肴,欣赏热情豪放的甲措舞、泸沽湖情歌。夜幕下,人们围着篝火,手牵手,踩着悠扬笛子声,跳起甲措舞,歌声欢笑声,久久回荡在摩梭村寨上空。

一个摩梭大家庭的生产生活

傍晚,舅舅放牧归来、草海边出售土特产的男人们回来、泸沽湖镇水果店的老板回来……随着十几个家庭成员陆续回家,徐兵玛家的晚饭时间到了。作为泸沽湖摩梭大家庭,吃饭共有二十多人,要坐两大桌。70多岁的徐兵玛是家里年龄最大的老奶奶,属一家之主,她家四世同堂,年龄最小的才出生几个月,是典型的泸沽湖摩梭人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十几年前,像这样几十人的大家庭,在泸沽湖摩梭人地区很普遍,人们共同劳作、共同生活,男人放牧,女人种地、培育孩子、管理家务,收入统一安排,家里大小事情,共商决定,其乐融融。随着21世纪的到来,摩梭大家庭的这种宁静和谐生活,在乡村旅游、外出务工者的脚步声中,悄悄地发生变化,摩梭大家庭离人们渐行渐远。

泸沽湖镇多舍村徐兵玛一家在吃饭。

泸沽湖镇多舍村75岁的徐兵玛介绍摩梭氏族文化。

泸沽湖镇多舍村徐兵玛的家,在喇嘛寺附近,距走婚桥景区仅有几百米,每天有川流不息的旅游车从家门前穿梭,人们路过这条小路的木楞房院,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徐兵玛家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她家有传统与现代两套房,以徐兵玛为主的二十几口人,生活在大家庭里,住在祖辈传承下来的木楞屋,房舍院落格局,仍然分祖母屋、花楼、经堂、畜圈。从建筑木材讲究的祖母屋来看,呈黑褐色木楞墙有长年不熄的火塘烟熏火燎的痕迹,在火塘上方神龛香油灯微弱灯光映照下,陈旧物件呈现出深厚历史感。屋里连成片的“炕”,足够容纳四五十人就坐,这些“炕”白天可坐其上聊天休息,晚上铺上垫子就成舒适的床。屋里主柱直径一米多,想象过去几百年的岁月里,不知有多少摩梭男孩女孩,在此举行成人仪式,换上色彩艳丽的服饰,走入花楼对歌的队伍,留下许多缠绵的故事……

母亲给举行成人礼的孩子换穿漂亮服饰。

举行成人礼仪式,喇嘛向举行成人礼的孩子头上涂酥油,以示吉祥。

成人礼仪式结束,孩子要给亲戚朋友行礼,表示感谢。

成人礼结束后与家人合影。

摩梭人的木楞屋,一般用木板盖顶,板子与板子间的空隙,成为天然烟囱,烟雾由此往外排。经堂有呈褐色的古经书、皮鼓、唐卡,徐兵玛自豪地说:“这些藏文经书,有几百年历史。”从这些家具摆设中可以看出,主人家是殷实之家。除了传统木楞房,还有一处是投入70万元建的钢筋水泥楼房,屋里卫生间、电视机、空调等现代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取名“嘎塔别苑”,可接待上百人的吃住,两年前竣工,已开始接待游客。徐兵玛的家是按摩梭大家庭传统管理模式进行的。

徐兵玛的二妹徐布尺在泸沽湖旅游景区做保洁员,与村里几个年龄相仿的姐妹负责泸沽湖游客集散中心附近的卫生,月收入1300元。62岁的弟弟徐思格,从事传统放牧工作,他管理着50多只羊,早出晚归,这些黑山羊一只时价1000多元,算起来也有几万元财产。随着游客增多,摩梭人风味菜肴,倍受青睐,羊肉供不应求。接近晚饭时间,老人赶着他的羊回来,他身穿军绿色上衣,头戴传统紫色毡帽,能说流利的汉语。

徐布尺的女儿徐二车拉姆,在泸沽湖镇农贸市场摆摊卖水果,一年收入达几万元。她身穿羊毛衫,下穿紧身裤,穿着入时,曾外出务工的她,去过攀枝花、成都,算是见过“世面”的人,认识了现在的汉族丈夫,一起来泸沽湖安家落户。她的丈夫陈文建是重庆市大足县人,在走婚桥附近经营土特产,一年有几万元收入。徐二车拉姆他们虽在外租房住,可经济上仍与大家庭保持联系。家里盖楼买车,他们毫不犹豫都出了钱。“钱跟亲情比起来,算不了什么。”快人快语的徐二车拉姆,言行一致。这个摩梭姑娘与汉族小伙子组建民族团结之家,已有两个孩子。谈到未来,丈夫毫不犹豫地说,孩子已在泸沽湖落户,以后当然在这里发展,相信随着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日子会越来越美好。

泸沽湖镇多舍村徐兵玛家族的成员徐二车拉姆在泸沽湖镇摆水果摊。

来自河南的汉族小伙子在泸沽湖镇开的泸沽时光小店。

晚饭时间到了,吃饭的人,除他们家人,还有云南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他主要来考察徐兵玛家的摩梭木楞房,准备开发民族文化乡村游,把香格里拉藏族文化、大理白族文化、丽江纳西族文化、泸沽湖摩梭人文化连接成为一条民族文化深度游的线路。

由于徐兵玛年事已高,现由她的大儿子徐翁机来辅助管理家务。他们花70万元盖一栋三层楼,买了一辆20万元的越野车,准备接送客人,发展民宿。他们与云南的旅行社达成协议,把摩梭大家庭与传统木楞屋,都列入到旅游线的一个景点。对于这个摩梭大家庭,是告别传统生计,进入新领域的跨越。充满憧憬的他们给民宿取了个“嘎塔别苑”的名字。

云南旅游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选择徐兵玛家作为泸沽湖的乡村景点,是因为她家保留了摩梭人大家庭中传统木楞屋、经堂、花楼等资源。受外来文化影响,泸沽湖摩梭人大家庭户数在逐年减少,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了小家庭。

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坚守与变化

带着对泸沽湖摩梭人大家庭、神秘达巴文化好奇的游客来了,带着快餐厅、酒吧、超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商人来了。昔日,摩梭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方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年一度的转山转湖节。

节日里的泸沽湖摩梭人村庄。

节日场景。

今天从四川省西昌市、云南省丽江市都有通往泸沽湖的公路,坐车就几个小时,进出泸沽湖的人在逐渐增多,现在或是嫁到山外,或是外出务工,留在都市;或是来泸沽湖发展、或是嫁到泸沽湖,成为摩梭人家庭一员,摩梭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泸沽湖采访的日子里,记者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人和事。四川省泸沽湖镇博树村,英俊潇洒的村支书,娶了一个漂亮的彝族姑娘,他们在成都务工时认识,他们在泸沽湖安家,从大家庭中分家出来。他们现在有自己的民宿、小卖部,还参加了村里旅游合作社,经营划船牵马等旅游项目,年底分红加各种收入超过十几万元,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位土生土长的摩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随着社会发展,泸沽湖摩梭人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走婚情况都逐渐在减少,这是社会发展的现象。”在多舍村,来自重庆大足县的汉族小伙成文建讲到入户摩梭人大家庭的感受,每个民族都有适应自己生活环境的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在泸沽湖不同民族组建的家庭不少,他们都相互尊重生活习惯,过着幸福美满的小日子。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适应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员流动,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频繁,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情况时有发生。摩梭传统文化代表性的传承人,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汹涌而来的现代生活方式,他们在坚守中也渐渐认识到,尊重个人选择,是否延续走婚、过摩梭大家庭生活方式,要顺其自然,只要文化实践者觉得舒服方便即可。

四川省泸沽湖摩梭人木翁基直玛(讲解员)在讲解求婚走婚的仪式。

民间信仰从业者。

两年前,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泸沽湖镇多舍村,一个四合院,摩梭人氏族大家庭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代表,73岁的喇思格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告诉记者说,她有6个孩子,有的保持走婚,有的选择小家庭,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走婚与否,要孩子们自已做决定,只要他们日子过好了就行。喇思格的女儿喇二车拉姆,现在泸沽湖景区管理局工作,她选择了走婚,她的阿夏男朋友是泸沽湖宁蒗县永宁乡洛水村的。过去走婚靠走路或骑马,现在泸沽湖环湖公路建成后,湖边百姓出行有摩托车与汽车,开汽车走婚也较为常见。喇思格觉得,选择什么样的婚姻家庭要孩子们自己选,各有各的特点,分家过小家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夫妻共同培养孩子,有利于教育。摩梭大家庭人口多,需要住房面积大,经堂、花楼、祖母屋、畜圈加起来一般需要600平方米,小的也要300平方米,现在宅基地都按户数来定,大家庭没特殊照顾。但分家不分心,摩梭人大家庭分家后,遇到婚姻修房等大事,仍聚在一起商量,遵循传统习惯。一家有难,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共渡难关。

泸沽湖镇多舍村摩梭人氏族文化省级传承人喇思根。

除了走婚大家庭等习俗,摩梭人成丁礼在众多传统文化中,也属于重要仪式之一,扎西甲泽是摩梭人成丁礼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他,7至12岁在泸沽湖小学读书,12岁后拜师学喇嘛,是泸沽湖阿六贡巴经堂主持。出生在泸沽湖摩梭大家庭的扎西甲泽,对摩梭人成丁礼仪式内容细节,十分熟悉,成为十里八村著名成丁礼主持人。

四川省级传承人扎西甲泽在介绍摩梭人成丁礼。

成丁礼是摩梭人人生礼仪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摩梭儿童长到13岁,就进入了成人阶段,有了灵魂,可以承担成人的义务,参加社交礼仪。于是亲人们就选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成丁礼,进行革装易服,男孩穿裤、女孩穿裙,接受达巴或喇嘛的洗礼。扎西甲泽说,摩梭人成丁礼只能在每年的大年初一举行,仪式由喇嘛主持。举行成丁礼仪式,在摩梭人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那些在外工作的家庭都要想尽办法,给孩子办一个隆重的成丁礼。

随着全域旅游的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摩梭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在泸沽湖的旅游旺季,每天晚上都有十几场摩梭歌舞表演,几十个旅游团队,上千人在观看,门票收入就有十几万元,歌舞表演者月收入几千元,早已脱贫致富。社会在发展,人员交往日益频繁,摩梭传统文化也在渐渐地注入新内容,守望与变迁成为事实。保护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四川省泸沽湖摩梭人传统节日转山转湖节,清晨人们开始在忙碌,图为摩梭人民间信仰工作者达巴。

转山转湖节开始了。

农历7月15日,四川省泸沽湖摩梭人传统节日转山转湖节上的甲搓舞。

农历7月15日,四川省泸沽湖摩梭人传统节日转山转湖节上的野外午餐。

土豆是摩梭人喜爱的食物之一。

美味佳肴坨坨肉。

烧烤也是节日里的选择。

摩托车是人们节日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转山转湖节上的湖边游客。

随着游客增多,从事旅游业的摩梭人越来越多。

王京莉  萨共旗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