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娜木拉:用大提琴传播中华文化 >> 正文

娜木拉:用大提琴传播中华文化

2020-07-31 韩梅 撰文

“她是娜木拉,鄂温克族,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校长、教授……”在2019年5月6日,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一次演出上,一位落落大方、静美优雅的女士站在台前,主持人介绍的声音刚落,观众席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

娜木拉出生于内蒙古一个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大提琴和马头琴演奏家,曾为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配马头琴独奏曲;母亲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舞蹈老师;叔父则是经典歌曲《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的曲作者通福。从小就受到家庭艺术熏陶的娜木拉九岁那年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录取,成为该校年龄最小的大提琴新生。

具有艺术天赋再加上勤学苦练,娜木拉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并被保送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大学四年期间,娜木拉一直担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199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娜木拉注重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青少年艺术人才。2002年,她的学生田博年获得了“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大提琴比赛金奖”,为此,娜木拉也获得了此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面对鲜花和掌声,娜木拉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系统地研读中外艺术经典,挖掘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从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全面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左上:童年的娜木拉和母亲;右上:娜木拉从小坚持勤学苦练;左下:娜木拉的父亲苏日巴图是大提琴、马头琴演奏家,她从小受到了家庭的艺术熏陶;右下:身着鄂温克族服饰的娜木拉。

娜木拉从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全面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2011年,娜木拉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她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被誉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我作为校长责任重大。我要为实现学生们的艺术梦想尽全力。”近些年,娜木拉带领全校教师创新发展,该校多次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为大学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娜木拉指导的大提琴专业的毕业生,有的在国内外A级交响乐团中担任首席大提琴手,有的成为高等院校的教学骨干。

娜木拉多次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演出。

娜木拉(中)和她的两名波兰学生。

娜木拉(右)给全国艺术院校青年教师上大提琴课。

娜木拉(左)和她的学生。

娜木拉带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生参加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

娜木拉既是音乐教育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是我国音乐文化领域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娜木拉担任校长以来,该校先后与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德国科隆音乐学校等国外音乐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她带领学校师生参加中美中学生校际音乐文化交流、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中法外长会谈等文化交流和国事活动演出。娜木拉还代表中国大提琴艺术家多次应邀担任国际重大比赛评委,在多所国际著名音乐院校讲授公开课。作为中国大提琴音乐教育和演奏的领军者,她用大提琴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她牢记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娜木拉说:“我们的作品本身就是恒久传唱的经典,原曲可能只有几句,但是改编之后内容会大大丰富,让更多人传唱并了解。当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奏响中国乐章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彰显出来。”在2016年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中,她与古琴、中国鼓演奏家合奏了《高山流水》,展示了东西方音乐交融之美。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与英国切特姆音乐学院举办了人文交流音乐会。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娜木拉致力于对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进行再次加工,编创了《牧歌》《鸿雁》《布里亚特的孩子》《木卡姆狂想曲》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范儿”的大提琴音乐作品。在她的倡导下,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连续两年承办“北京民族团结日音乐会”,邀请各民族艺术家同台献艺,展演融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特色的音乐作品,促进了多民族大家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首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2018年,娜木拉荣获 “第八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9年9月27日,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娜木拉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娜木拉是北京市政协委员。

娜木拉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少年交响乐团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上发言。

2019年9月,娜木拉(前排右三)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接受表彰。

(图片均由娜木拉提供)

卢旭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