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豫”见黄河 “东”流入海 >> 正文

“豫”见黄河 “东”流入海

2020-12-11 民族画报记者 和勇 撰文

黄河孟州段的壮阔景象。(张泽斌 摄影)

“豫”是河南,“东”指山东。

我们的黄河之旅来到中原大地,也将由此进入黄河下游,经由山东,投入大海的怀抱,继而为这一次黄河之旅画上句号。

对于中原来说,逶迤黄河带给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交接地带,黄河河南段既是中游的尾,又是下游的头,黄河在河南不仅有高山峡谷段,还有悬河段、宽浅段、故道段,有高山、峡谷、丘陵、平原、滩涂、湿地等自然景观。中华文明的萌芽就发生在今河南境内黄河曾经泛滥的地方,土地与文明的形成有赖于黄河不羁地流淌,民生也基于黄河泥沙所夯筑的沃土。河南黄河甚至是大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

向东望,黄河奔流进入齐鲁大地,在沂蒙山的注视下,向东北注入渤海。河海交汇,百鸟展翅,海风吹拂,无限广阔。作为黄河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作为沿黄九省区唯一地处东部、唯一沿黄又沿海的省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可谓“扬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历时十月,黄河之旅即将结束,正可谓: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缘起河南 源自黄河

我们对黄河的关注由来已久,缘于2019年秋天在郑州、在黄河岸边的一次重要会议。

2019年9月17日下午,正在河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郑州的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他凭栏而立,远眺滔滔河水奔腾东去。参观黄河博物馆、视察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总书记此次河南之行,“黄河”是重要议题。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炎黄广场具有黄河文化特色。(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习近平一直非常重视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沿黄九省区都留下了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自古就是安民兴邦的大事。“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对于黄河流域的保护和治理,习近平在沿黄省区考察调研时尤为关注。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黄河岸边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2019年9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活动在炎黄广场举行。(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期间,少数民族青年在黄河时空隧道留影。(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追根溯源,我们的黄河之旅缘起河南,向西从黄河源头开始,经过长途跋涉,又回到这个旅程开始的起点。有始有终,是为圆满。

昔日黄泛区 今日福满仓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年输沙量16亿吨,而在多沙的年份,下游河道最大淤积量可达20亿吨。黄河在大平原上变迁,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凡过去黄河行经的故道都成了一条条高出地面的沙带。公元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主流在河南省境内迁徙改道、决溢泛滥,其冲积形成的扇形区域被称为“黄河故道区”。由于故道区内沙漠化、盐碱化土壤面积大,多年来,勤劳的河南人民花费了不少心血治理土地。

黄河之险,险在河南。黄河河南段悬差最大、河势最不稳定。黄河岸边的古县城兰考,曾经水患不断,黄河多次改道都由这里经过。兰考东坝头乡是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位于东坝头乡东部的张庄村曾经风沙肆虐,焦裕禄曾在此治理风沙。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时,专门来到东坝头乡的黄河岸边,向地方干部询问黄河防汛情况。习近平走进村民家看望,和干部群众座谈。他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今,故道区已成为国家的重要粮食基地。

近年来,河南省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密切合作,加强水沙调节等重大问题研究,发挥小浪底水库防洪减淤功能,加强河道工程和标准化堤防建设,推进滩区居民迁建,实施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9年,这一次在河南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黄河博物馆,走进展厅参观展览,了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的历史变迁。习近平指出,70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创了治黄事业新篇章,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黄河小浪底水库下泄的清澈水流与裹挟泥沙的混浊水流分别从明流洞、排沙洞奔腾而出。图为游客在小浪底库区观看这一景观。(新华社发 苗秋闹 摄影)

经过多年的改造,昔日决堤改道的黄河在堤坝的驯服下变得温顺,图为黄河孟州段。(张泽斌 摄影)

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安危在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也在黄河。针对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4个字:“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河南沿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3.6%,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一起来,发展节水、绿色农业,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河南,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走好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新路。

黄河岸边农事忙。图为黄河北岸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的农民在麦田劳作。(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影)

在黄河岸边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项生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小麦田中,收割机在收获小麦。(新华社发 杜杰 摄影)

近年来,河南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原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点,也是黄土高原的终点、地上“悬河”的起点。以前都说黄河灾害多,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明显有了变化。调水调沙时,泥沙都可以直接冲刷下去,河床变得低了很多,周边百姓更加安全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黄河生态的变化。如今,经过更有成效的建设,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九成以上土地被林木覆盖,银杏、香樟、秤锤树等多种树木在这里生机盎然,绿色成为了黄河岸边的“底色”。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着力打造防护安全带、生态保护带、滨水景观带、旅游休闲带,河南省正在为母亲河越来越健康美丽做出努力。沿黄滩区生态旅游带上初步形成的生态旅游景点景区,给沿黄两岸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带来了实实在在脱贫致富的大实惠,也为市民打造了节假日、黄金周休闲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实践证明,沿黄及黄河滩区在加强黄河生态保护、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实行综合适度规模开发,充分利用黄河滩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水利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高效观光农业,是促进沿黄经济发展,辐射带动沿黄群众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好路径。

大河入海 奔流不息

黄河由西南向东北行进,在山东流经 9 市 25 个县(市、区),河段长度为628 公里,在东营市垦利区入海。

黄河入海口。(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河南与山东,都处于黄河下游。黄河从郑州市区的北部流过,也从济南市区的北部经过,两个城市都是黄河“怀抱”中的城市。豫鲁两省在产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互补性很强,而如今,两省正在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将推动建设黄河下游城市群。推动济南和郑州都市圈对接合作,带动山东中西部和中原地区协同发展。随着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河南、山东两省正按原定的计划驶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各沿黄城市正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一批重大事项正在科学谋划中,一个个“黄河故事”正在书写,一条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变得更加清晰。

山东是黄河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地考察,为山东工作把航定向。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首次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龙头”,这是国家对山东在“黄河战略”中的明确定位。作为沿黄九省区唯一地处东部、唯一沿黄又沿海的省份,山东在“黄河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山东文化旅游有三张名片:泰山在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在这里入海。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这里有沧海桑田的神奇与壮阔,有黄龙入海的壮观与美丽,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的胜地。

黄河三角洲的如画美景。(侯贺良 摄影)

鸟瞰黄河三角洲。(侯贺良 摄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万里黄河来到山东,终于放慢奔流的脚步,走过千山万水,最终在东营奔流入海,这是母亲河经过万年思量作出的抉择。历史上的黄河曾经长时间经由这里汇入浩瀚的渤海,又曾经长时间揖别这里,北走津冀、南走徐淮,让这片热土以另外的方式休养生息。在东营境内,黄河卸下风尘与疲累,将自己舒展出最婉转的扇面,向东流淌,注入浩瀚的渤海。并裹挟着泥沙日夜冲刷沉积,夜以继日地填海造陆,携着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一层一层向着浩瀚大海不断延伸。黄河,这条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孕育了东营这座城市,并以年均造陆近2万亩的“厚爱”,拓展着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黄河入海口的“石油之城”——山东东营。(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东营胜利油田。(侯贺良 摄影)

胜利油田的海上钻井平台。(侯贺良 摄影)

一簇簇翅碱蓬,晕染出诗意的颜色,一丛丛芦苇,站成黄河口独特的风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10年被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2013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8年,东营成功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系山东省唯一入选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充分证实了东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功能的成绩。2020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喜获国家5A级景区称号,东营市荣膺“2019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发现鸟类368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的有51种。每年在这里越冬、繁殖、栖息的鸟类达600余万只,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这里百鸟翔集,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承载着重要使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黄河入海”这一核心旅游资源,东营市擦亮“黄河入海”品牌,充分利用东营独特资源,实现资源到产品、产品到品牌的转换升级。近年来,东营市围绕“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推进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发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龙头作用,把主城区作为旅游度假区来打造,深入实施“旅游+”,形成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努力打造生态魅力的黄河口、生物多样的保护区、向世界展示大河文明和河口文化的标志区。

黄河三角洲一簇簇翅碱蓬,晕染出诗意的颜色。(侯贺良 摄影)

黄河入海口湿地风光。(侯贺良 摄影)

黄河三角洲湿地百鸟翔集。(侯贺良 摄影)

黄河入海口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侯贺良 摄影)

扬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头,抢抓重大历史机遇,扛牢重大责任使命,坚决扛起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的重任。加强黄河沿岸环境综合治理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及其时代价值,讲好齐鲁“黄河故事”。黄河口,一片神奇的土地,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正经历着与时俱进的发展。

黄河入海口。(侯贺良 摄影)

大河入海,海纳百川,百舸争流、永立潮头。奔流入海的黄河正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大船扬帆远航,走向世界。

《黄河天地间》编后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黄河为题、围绕黄河这条主线,对黄河文化符号进行梳理,讲述黄河岸边正在发生的故事,展现黄河岸边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新风貌,对于我们认识黄河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理解各民族长久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 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历经 10 个月,系列专题《黄河天地间》圆满收官,我们的黄河之旅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试图用《民族画报》的语言,透过一个又一个的“一”,来解读这条伟大的母亲河。

黄河流淌于中华大地,流淌在中国人的心里,她好似温暖的母体,养育了中华民族,是民族精神生长的根基。一生万物,万物归一。如果说中华民族穿越千年而生,是一种归一,那么黄河,就更加是我们要回归的那个最底层的一。回到黄河边,看看,回到我们的心底,寻找最初的情感,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无比坚定,充满信心。

王京莉  和勇  滕俊  石薇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