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碉楼、藏寨、服饰——丹巴藏族的文化传承 >> 正文

碉楼、藏寨、服饰——丹巴藏族的文化传承

2021-03-02 列来拉杜 撰文摄影

位于大渡河上游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在全域旅游时代,用碉楼、藏寨、服饰、嘉绒藏族风情节等传统元素,梳理出建筑、服饰、成人礼、选美等民俗文化,并进而发展出农家乐、民宿等富民产业,让文化得以传承,让百姓生活富足。来到丹巴县,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的自然风光,还可以穿行在碉楼、藏寨之间,触摸碉楼、聆听传说,了解碉楼这种独特建筑所蕴藏的内在文化,更可欣赏热情奔放的锅庄舞表演、品尝藏族美味佳肴,全身心体验浓郁的民族文化。

丹巴县位于藏羌彝文化走廊的中间地带,是嘉绒藏族聚居的核心区,昔日是西北前往西南各地的重要驿站。在生产生活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既个性鲜明又有共同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就拿成人礼来说,丹巴藏族女孩长到十七岁时,要举行“几萨”,即“穿成年新装”的成人礼,而泸沽湖畔摩梭人和凉山彝族也有为十几岁姑娘“穿裙子”“换裙子”的成人礼。这些民俗都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助力器。这也是藏羌彝文化走廊带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证。

依山势而建的藏族民居。

碉楼  藏寨,传承千年的建筑文化

在丹巴,山坡上、关隘口、寨子里巍然矗立着的碉楼,还有若隐若现的藏寨,这些风格奇特的石砌建筑已有上千年历史,如今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碉楼建筑历史悠久,在《后汉书》八十六卷中,有“冉駹(读音同“忙”)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的记载,“邛笼”指的就是今天川西北藏族羌族地区的石砌碉楼民居建筑。

丹巴碉楼。

步入丹巴,仿佛置身于一座石砌建筑的博物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到四川盆地过渡带的丹巴县,地形复杂多变,崇山峻岭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材资源。当地人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建造出冬暖夏凉、抗震性强的石砌碉楼、藏寨。这些矗立在川西北的建筑,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历经漫长岁月,抗过多次强烈地震,默默书写着时代的变迁。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技艺,使丹巴的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丹巴文化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目前,丹巴县境内保存有500多座碉楼。在丹巴县众多碉楼藏寨中,梭坡碉楼群、甲居藏寨最为著名。梭坡的碉楼数量最多,村里有专门介绍碉楼来龙去脉及历史文化的“梭坡古碉楼群”牌子。甲居藏寨还曾获“中国最美古村落”等多种荣誉称号。

墙上绘有海螺等吉祥如意图案的民居。

走在碉楼藏寨群中,踩着小巷锃亮的石板路,脚上滑滑的。轻轻抚摸着碉楼上布满青苔的粗糙石块,心中或生疑惑,这些几十米高的碉楼建筑,为何而建?

梭坡碉楼群下,石砌深巷连接各户。这是在巷中奔跑嬉戏的儿童。

碉楼的高度一般在10至30米,根据不同建筑材料,分为三种:石砌、夯土和石砌夯土结合的碉楼。建造在不同地方的碉楼其功能亦有差异:建在关隘显要位置上的碉楼有瞭望、烽火台作用,修在村寨交界处的碉楼起村寨界碑作用,造于寨里的则是各家族的碉楼……

丹巴的碉楼建筑是藏羌彝文化走廊中碉楼建筑技艺的一个缩影。如今,碉楼建筑依旧在传承,阿坝州岷江上游的理县桃坪羌寨碉楼、茂县黑虎羌寨碉楼、汶川县布瓦寨碉楼、大渡河流域甘孜州丹巴县梭坡碉楼、凉山州大渡河、金沙江流域的甘洛县阿尔碉楼、美姑县巴普镇基伟村阿桌碉楼,以及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流域林芝地区碉楼等,它们构成了藏羌彝文化走廊中一道亮丽的碉楼风景线。

丹巴的藏族民居同样充满魅力。碉楼常与石砌民居紧密相接,甲居、布料、中路、梭坡、巴底等村寨的民居建筑最具浓郁民族特色。远眺藏寨,几十上百户风格一致的民居建筑连接在一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野和绿树掩映之中。寨前寨后的茂密森林、清澈小溪以及周围连绵起伏的皑皑雪山,好似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民居多为石木结构,一般为三层,也有四五层的。其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锅庄室、储藏室、客厅,三四层为厢房、经堂及客厅。室内家具和内、外板墙上都绘有五颜六色的花卉与鸟兽图案,客厅地板铺有藏毯,华丽温馨又充满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建在寨子里的碉楼与民居相连。

藏族民居一般有三四层,上下楼时用独木刻梯连接。

传统民居的客厅里有火塘,是待客和休闲娱乐的地方。

民居屋顶放置有白石崇拜物。

在没有工程机械、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修建碉楼及民居全部依靠人工作业完成,这就需要石匠具有高超的石砌技艺,因此拥有一技之长的石匠在当地非常受人尊重。据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0多岁的其米巴丹介绍,他从19岁开始学习石砌技艺,至今仍活跃在十里八村维修古碉楼和民居的建筑工地。

丹巴县中路乡基卡依村的80多岁的其米巴丹仍活跃在古碉楼维修、民居建筑现场。

修建碉楼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有一头为圆、另一头似锲的铁锤,用牛扇子骨或木板制作的撮泥板等。碉楼的建筑技术基本相同,先挖掘至深土层,基础平整后,放线砌筑地基,根据所建碉楼的大小和高度,确定地基的宽窄和基础的厚度,碉楼越高地基越宽而厚。砌墙技术十分有讲究,技术对碉楼的坚固程度起重要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墙体外平面的平整度和内外石块的错位,错开上下左右石块之间对缝。细微的空隙处则用黏土和小石块填充,做到满泥满衔。墙体交角处放厚重硕长、抗压力强的“过江石”,以保证墙体石块之间的咬合与叠压程度。

修建民居,要求砌墙师傅有精湛的技艺。

其米巴丹说,建碉楼和民居是当地的大事,一户建房,全村帮忙。男人采石、妇女负责运输土料、石匠师傅主管砌墙,一栋三四层的楼房,通常要花费几十天才能完工。新房落成之日,房屋主人会宴请帮工者,大家载歌载舞地庆祝房主乔迁新居。

其米巴丹凭借几十年的石砌技艺大受欢迎,邀请他去维护古碉楼、盖新房者络绎不绝,靠着这些收入,再加上政府给的非遗传承人生活补贴,其米巴丹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昔日隐藏山间的碉楼藏寨,成为村民开农家乐、民宿接待的地点。从旅游接待中得到实惠的老百姓,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在丹巴藏寨,经常能看到自由行的游客。

成人礼及民间选美

春耕秋收,秋粮入库,丹巴进入农闲季节,春节民俗活动、成人礼、锅庄舞紧锣密鼓相继上演。

节庆里的藏寨,游客经常能邂逅三五一群、穿着时尚的藏族姑娘去参加隆重的成人礼仪式,跳一支热烈奔放的锅庄舞。只有欣赏到款式独特、色彩艳丽的霓裳羽衣,才能感受到藏族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成人礼仪式前,家家都在忙着给姑娘梳妆打扮。

十七岁,姑娘就长大成人了,父母要为她举办成人礼。“成人礼”在藏语中称为“几萨”,有“穿成年新装”的意思。成人礼通常由父母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在众人的祝福与赞美声中,给姑娘梳妆打扮。举行成年礼仪式的女孩要梳上像牛角一样的发束,戴上镶嵌有金银、珊瑚、玛瑙等头饰,穿上艳丽盛装,实现人生的美丽蝶变,体验人生的重要时刻。成人礼在丹巴部分寨子传承久远,不仅集中展示了丹巴藏族的传统服饰,也充分体现了当地浓郁的文化特色。

丹巴成人礼仪式代表性传承人西绕娜姆(右)在为姑娘梳辫子、戴饰品。

参加成人礼仪式的姑娘发饰后背。

在嘉绒藏族风情节上,选美活动总会吸引大家的眼球。盛装出行的女孩们,以蓝天白云和雪山为背景、田野作舞台,姑娘们迈着轻盈的脚步,尽情展示个人才华,摘取被称为“金花”“银花”的冠亚军,赢得无数掌声与赞美。

嘉绒藏族风情节上,参加选美活动的选手。(丹巴县委宣传部 供图)

嘉绒藏族风情节上的女青年。(丹巴县委宣传部 供图)

天生丽质的丹巴女性,配上霓裳羽衣,光彩夺目。丹巴藏族服饰的特点是盛装女性头戴绣有彩色丝边图案的头帕,头饰上刺绣彩色图纹,边角垂吊花穗,发辫上有镶嵌珊瑚、绿松石等珠宝的头箍,中老年妇女头帕不绣花;上身穿长套装,外搭肩披,下穿百褶裙,脚蹬藏靴;腰两侧挂银垂铃,随着脚步移动,铃声四起,清脆悦耳。男子则头戴金毡帽或狐皮帽,外穿长套装,束腰带,佩腰刀,胸挂“嘎乌”,手戴戒指、手镯,脚上穿藏靴,显得华贵和庄重。

丹巴县太平桥乡女青年戴着镶嵌有珍贵饰物的头饰。

丹巴藏族妇女头戴绣花帕,发辫上压有银制饰物。

丹巴县中路乡的妇女日常头饰。

男子喜欢戴金毡帽、狐皮帽。图为丹巴县太平桥乡老人。

头帕、披衫、百褶裙是丹巴藏族女性盛装三大件。在丹巴部分村寨有顶毪衫、抢头帕等与服饰文化相关的青年男女活动。朦胧月色下,男青年头顶毪衫来到姑娘们的聚会地,蒙着脸在火塘边与女青年对歌,寻找心上人,你情我愿就谈对象。抢头帕是在节庆活动聚会时,男青年抢夺姑娘的头帕,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头帕要回去,否则,就意味着答应交朋友。

中老年妇女的暖色服饰。

丹巴县中路乡戴黑色瓦状头盖的妇女。

节日里戴皮帽、穿藏靴,载歌载舞的男子。

丹巴部分藏寨的成人礼、戴头帕、穿百褶裙、披毡等习俗在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茂县和凉山州美姑、越西、甘洛县,及云南西北部迪庆州、大理州等一些民族中都有传承。

宅龙村的锅庄舞和清朝服饰

太平桥乡宅龙村的锅庄舞和妇女们珍藏的清朝服饰,是丹巴县又一充满魅力的民族文化。宅龙村距丹巴县城40多公里,需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七八公里,从山谷谷底到宅龙村,垂直落差千米以上。宅龙村分上下两村,村民以藏族为多。在婚礼或节庆的日子里,人们穿着盛装载歌载舞。跳起欢乐的锅庄舞时,舞者分男女队,由年长者领舞,女领舞者手拿毛巾,边舞边挥;男领舞者手持铃,边舞边摇,其后跟着敲锣打鼓者。锅庄舞舞步刚劲有力、富于变化,起舞与结束都颇讲究,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锅庄舞前,主持人代表主人家向来者表示感谢。

宅龙村村民保留有50套清朝女性服饰,这些“传家宝”包括上衣、百褶裙、围腰,其做工精致、图纹讲究,绣有龙、狮、虎、鹤、孔雀等吉祥物图案。当地有多种传说:或是流放此地的宫廷贵族带来的,或是宅龙籍官兵在某次战役中立功受奖而得到赏赐。由于年代久远,又无文字记载,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些服饰的来龙去脉。

宅龙村保留有50多套清朝女性服饰,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

谈到这些服饰,村民们滔滔不绝,有讲不完的故事。村主任柯俊彪说,这些服饰的命运随着社会变迁,跌宕起伏,为保护它们,村民绞尽脑汁。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得到重视,让这些“宝贝”又重见天日。

在丹巴县组织的文化活动中,当宅龙村的几十位妇女身着清朝服饰上台表演时,惊艳四座,引来阵阵掌声。随着名声在外,服饰收集者、媒体记者,各路人马络绎不绝前来探寻,有的甚至出价几十万元购买这些服饰,但都被村民们婉言谢绝了。村民们知道,这些服饰,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交往具有重要价值。为进一步保护这些服饰,村民组织起服饰保护团体,还摸索出将烟叶放置在服饰里等方法以防虫蛀。

近年来,丹巴县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赋予其新的内涵,碉楼、藏寨成为了农家乐和民宿,女子成人礼、顶毪衫等极具丹巴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灿烂多彩。

萨共旗  石薇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