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13)|三代人七十载的忠诚守护 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 民族画报社联合策划
“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今年是我当边防向导的第10个年头,除我之外还有几十个护边员,他们也很辛苦。护边带路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做好本职工作,人民群众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这是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发自内心的最质朴的语言。
红其拉甫口岸位于中国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红其拉甫边防线拥有着N个之最:平均海拔5100多米,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是最高的边境线;边境线长888.5公里,是最长的边境线;我国唯一与陆地三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的边境线;气温最冷的边境线,最低气温达零下40℃;最险的边境线——在这条边防线上,有一个被叫做“死亡之谷”的地段,道路险峻,只能依靠素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巡逻。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成立,执行边防巡逻任务时,官兵却犯了难,他们巡逻的目的地是“死亡之谷”——吾甫浪沟。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这里时常会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果没有一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路,巡逻队将寸步难行。
生长在帕米尔的一位塔吉克族牧民自告奋勇承担起巡逻队的义务向导,这个人就是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从此,他们家的“护边史”就这么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续写了下来。
每次巡逻,他总是骑着牦牛走在最前面,为边防官兵们探路。“我是从我爸爸口中听到爷爷的故事,他走的每一条路我都走过。”拉齐尼·巴依卡说,作为护边员爷爷当年不仅履行了责任还和边防官兵一起建造了帕米尔高原上第一个边境界碑,这让他感到无比光荣。
如今,爷爷虽然早已离世,但在家里有个房间专门作为爱国教育基地,仍然摆放着当年爷爷与边防官兵守边的照片,一家人时不时就会拿出来看看。“虽然爷爷离开了,但他一直活在我心里。”拉齐尼·巴依卡说。
拉齐尼的爸爸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当地牧民誉为“帕米尔雄鹰”,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光荣称号。近40年的护边员生涯中,12次帮助连队官兵脱险,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97年9月,开拉阿甫河河水暴涨,他带领边防战士一行5人骑着牦牛途经此处,行走在最前面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一个大浪冲到一块石头上,腿部当即骨折,痛得他几乎晕过去,但当他看到一名战士正在洪水中挣扎,他不顾伤痛,纵身跳入洪水中,硬是把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可他却人事不省,送到县医院急救了数小时才挽回了性命。1986年,父亲凯力迪别克因肺水肿去世时,巴依卡还在巡逻途中;1987年妻子难产去世,他不在身边;1994年,母亲临终时,也没见上他最后一面。说起这些往事,巴依卡老人眼眶湿润,心里还会愧疚。
爷爷和父亲一辈子的坚守也在拉齐尼·巴依卡心中埋下了信念的种子。拉齐尼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巴依卡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父亲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卡继承父辈使命,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在“死亡之谷”巡逻,时时都会面对生死考验,拉齐尼第一次单独带着巡逻分队参加吾甫浪沟巡逻时,队伍就遭到暴风雪袭击,拉齐尼顶着暴风雪把牦牛一头头集中到一起,夜里,他把15头牦牛聚集起来,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围墙”,让官兵们靠着牦牛身子顺利度过了一夜……
十多年的巡逻路上生死相依,拉齐尼·巴依卡和战士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他和牧民们有了病痛,几乎都是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卫生员给治好的。他说,他这辈子都和军营分不开了。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不断加强边境地区设施建设,实施一系列兴边惠民政策,彻底改变了“巡边靠走、通信靠吼”的传统巡边方式,也彻底改变了牧民护边员们的生活方式。以前护边员每月只能拿到300元的补贴,现在如果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巡逻,工资能达到2600元,“守边受穷”已经成为历史。不仅如此,巡逻线上还建起了执勤房,政府为护边员配备了专业的巡逻车、卫星电话等装备,他们不再风餐露宿,工作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祖孙三代人踏遍了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对于巡边这份使命,拉齐尼·巴依卡激动万分地说:“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护边员,要沿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一代代把护边的工作一直干下去,守护好祖国的西大门。”
风雨七十载,三代人为了边防的和平与安宁,用青春抒写着对祖国的大爱,用生命丈量着对祖国的忠诚。他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传承那执着的护边精神。
早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