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这座小农场,留得住乡愁 >> 正文

这座小农场,留得住乡愁

2019-02-18 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摄影报道

记忆里春节的样子是什么?是漫长而艰辛的路途换来相聚的欢欣,是终年的劳作等来一餐盛宴,是舍不得的新衣盼到年初一再穿,是一家人仰望烟花和星光璀璨……

2019年春节,记者回到了家乡,那个坐落在内蒙古东北部的小乡村: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白音塔拉农场。这是一个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小乡村,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同胞聚居于此、繁衍生息。作为一个农牧民的后代,我在这座小村里成长,它始终承载着我的牵挂,安放着我的乡愁。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白音塔拉农场蒙古族特色浓郁,远处一座新垒起的敖包承载着当地农牧民的心灵寄托和新年期望

记者去曾经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校园里走了一圈,旧时记忆里简陋的校舍变得敞亮了,有了装有热水器的宿舍、配有马头琴的音乐教室和专业的美术室,还开办了幼儿园,我欣喜地看到这里的孩子享受着最好的童年,拥有可期的未来。

农牧民的孩子们在家门口的小学里也能接受到专业系统的艺术教育,图为孩子们在进行才艺表演

家乡的这座小农场有很多的“变”与“不变”:交通方式在变,从牛马变成汽车飞机,但是无论多远,过年一定要聚的约定不变;饭桌上的酒菜在变,从地里产的土特产到全国各地来的珍馐佳肴,但共叙的亲情话题、传承的文化信仰不变;祝福的方式在变,从装有百元大钞的红包到时尚快捷的电子红包,但敬老爱幼、文明守礼的传统从未改变。

村民家庭院里的丰收气象

新时代给这座小农场带来了诸多的“变”,而几千年文化传承也让它留住了诸多“不变”。在这“变”与“不变”的“年味儿”中,我们见证也创造着一个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无数个新农村也在绘就着一个崭新的中国未来。

家,既是我们出发的原点,又是我们远航的归处。这座叫“家”的小农场,留得住我的乡愁。

卢旭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