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小凉山彝区又一个“一步跨千年” 马边的脱贫“绣花功” >> 正文

小凉山彝区又一个“一步跨千年” 马边的脱贫“绣花功”

2020-05-07 民族画报记者 康梦婷 撰文摄影

魅力马边 风光无限。(何为 摄影)

马边彝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大小凉山的结合部,全境地处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和四川省纪委监委机关定点扶贫县、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县、峨眉山市对口援彝县。党的十八大以来,马边县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6.1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十项扶贫工程。2020年2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马边退出贫困县序列,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后池村蝶变

2020年1月,一条名为《吉克罗席和她的后池村》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视频中14岁的彝族女孩名叫吉克罗席,生活在马边县后池村,那是一个彝汉混居的高山贫困村,彝族同胞占总人口的73.68%。罗席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爸爸和哥哥都是残疾人需要住院治疗。因为家里太困难,罗席不得不辍学回家。罗席说:“那个时候的我经常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哭泣,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昔日山洼里的小穷村因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7年7月,一群来自远方的叔叔阿姨给罗席带来了生活之光。“叔叔阿姨们让我重新回到了学校读书,还帮我们修通了公路、盖起了新的学校、房子。”罗席口中的叔叔阿姨,正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和四川省纪委监委机关的干部们。2004年起,中央纪委机关开始对口帮扶马边,持续加大帮扶力度。作为四川省定贫困村,后池村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结对帮扶村,2017年7月,中央纪委和四川省纪委分别向后池村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后池村脱贫。此后,中央纪委下派干部所在的机关党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等单位均与后池村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其他单位也纷纷伸出援手,全方位支持后池村党建、产业发展、教育等工作。

建设中的仁沐新高速进一步拉近后池村与外界的距离。(何为 摄影)

后池村医为村民问诊。

后池村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何为 摄影)

大山里的彝家孩子,很多都没有走出过大山。2018年4月,后池村利用国家扶贫日的爱心捐款,组织38名小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看世界,到成都研学。

后池村党支部书记吉朵居作说:“后池村自然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村民文化程度低,发展一直比较滞后。中纪委对口帮扶后池后,挂职干部经常和我们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中央政策,帮助我们选好干部、建强支部,积极探索蜂巢式党建+微治理,率先开展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支部建强了,干部和群众信心更足了。他们还积极帮村里出谋划策,从村里实际情况出发,带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之前村里没产业、没技术、没资金,村民种的茶叶也没有销路。在中央纪委的帮扶下,我们村如今共有1150亩脆红李、2000亩茶园、12000亩柳杉林、100亩苗圃,并与收购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2019年底,我们后池整村都脱贫了。”

后池村民领取化肥喜笑颜开。

站在后池村党群服务中心眺望,一排排彝族风情浓郁的小楼映入眼帘。2017年12月,后池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点建设正式启动,33户贫困户137人被列入其中。一年后,美丽的彝家新寨建起来了,30多栋特色民居整齐划一地坐落在后池村中心地带。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每家最多只需出1万元就拥有了新房子,其他费用均由政府负担。

后池村之变,变在交通,变在产业,变在住房,更变在后池人的精神面貌。2017年,后池村小学共4名教师86名学生,近50名辍学学生。中央纪委对口帮扶两年后,2019年9月,新学期后池村小有8名教师179名学生,在校生数量从荣丁镇倒数第一变为正数第一,两年内实现了零辍学。现在,后池村小还有了科技部捐建、四川省中小学校中的第二家“科技创新操作室”。

后池幼儿园的老师与孩子们亲切交流。

后池村试行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对学习优秀的孩子进行激励。图为学生们争相查看获奖公示情况。

2019年正值伟大祖国70华诞,后池村男女老少300余人在党群服务中心通过“策马扬鞭”脱贫攻坚信息化平台集中收看了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直播。大家都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笑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在场的村民们掌声不断,大家手舞国旗高唱国歌,感恩党的温暖,共同为祖国庆生。

中纪委下派驻村第一书记穆伟(左)与村民一起观看阅兵式。(何为 摄影)

党建引领,群众动起来了

在劳动乡福来村,“党员小潘”家喻户晓。谁是“小潘”?小潘名叫潘聪,是乐山市委下派驻福来村扶贫第一书记。2017年,城里娃“小潘”背上行头来到距家100多公里外的福来村,一扎就是三年。

党员小潘帮助贫困户进行南瓜采后处理。

马边县劳动乡福来村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多年来一直是四川省定贫困村。初到福来村,小潘便各处走访调研学习研究,他说:“脱贫攻坚是一个大工程,要发展必须建强‘火车头’,有一个坚定的党支部和一支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从驻村帮扶开始,小潘就把基层组织建设纳为福来村脱贫攻坚的中心工作。通过开展共建、组织考察、学习讨论等方式,全村27位党员有的放下自家生意、有的带病坚持在岗,党性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在福来村党群工作中心,小潘创建了一块醒目的党建墙,对全村党员活动进行规范和展示,让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群众知晓党员的奉献付出,凝聚发展正能量,促进全村发展。

乐山市委办第二支部到福来村进行支部共建活动。

几年来,小潘对福来村的变化如数家珍,跟他一起记录福来村发展变化的还有他创办的《福来报》。从2017年1月10日创刊起,半月一期的《福来报》成了福来人的精神食粮,除了自采自编,小潘还鼓励群众参与采写。小潘说:“这是咱福来人自己的报纸,要把最新的扶贫政策、最美的故事、最好的文化呈现出来,树立文明新风,宣传好人好事。”如今,福来村已成为小潘的第二故乡,一枝一叶总关情。福来村群众也把他当成了亲人,逢人就夸:党员小潘,好样的!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领下,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今年春节,马边有5名村民主动报名参加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成为“最美逆行者”,贡献了抗“疫”的马边力量。

福来人读《福来报》。

镇江庙乡两河口村党支部书记立席罗沙心中始终有个信念:“党员就要冲在第一线。再苦再难,也要带领大家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两河口村是马边县近年来建成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点之一,搬迁点建房实施按需规划,马边县政府拿出了10多种户型设计图,针对不同贫困户建房需求,分门别类地修建新居。集中点周边配套了完善的供电、供水、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34户贫困户共享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贫困户阿卢义子说:“我们一起搬下来的34户过去都住在坡度近40度的山上,生活条件艰苦。出行就靠一条不足1米宽的石头山路,极为不便。但真要搬下山了又很害怕,山上住了这么多年,不知道下山后能干什么。”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立席罗沙带领党员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如今,搬迁下来的阿卢义子在县内务工,老公打理易地搬迁户平均分得的茶园,并配套种植魔芋。2019年阿卢义子家庭年纯收入接近3万元。

立席罗沙(左)走访阿卢义子家。

为群众讲解扶贫政策。

党员代表研究两河口村发展规划。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党员的身影。大家过得好,我们就心里踏实。”立席罗沙笑着说。

产业多样,口袋鼓起来了

驱车进入马边县境,目之所及全是山。马边人充分利用“金山银水”资源,着力深挖内潜,培育“茶叶、竹笋、青梅”等特色农业,有效解决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难的问题,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马边县拥有22.5万亩生态绿茶,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原料基地和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为充分挖掘马边茶资源,一群执着的追梦人用心谱写茶文章,诠释出制茶人的人生价值。马边高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贤波是马边制茶人的典型代表。2012年,李贤波带着一颗圆梦“茶香”、报效故土的初心回到马边,在劳动乡福来村建起马边高山茶生产基地。他说:“我要把自己的一生嫁给茶。川茶老树种是马边土地上长了几千年的茶,带着马边深山的气息,是真正具有原始自然品质的好东西。制茶人就是要下深功夫,让马边好茶走出去。”李贤波在思考中动手摸索,用三年时间研制出马边高山红茶、黑茶。他说:“以前我们只能摘春茶来卖,红茶、黑茶出来后,除了冬天大家都有活干、都有钱挣”。据马边县农业农村局统计,马边红茶、黑茶的开发直接带动每亩茶园增值1000元,全县每年提高茶叶产值在6000万元以上。现在得益于科技部的支持,马边正在实施茶产业提质增效项目,努力打造新产品、延长产业链。中旅集团也看好马边茶业及文化优势,已开工建设福来“美丽乡村”产业扶贫项目,有望2020年底建成试运营。

彝家女采茶忙。(何为 摄影)

高山茶是马边县的核心产业之一。(何为 摄影)

2003年,从小就跟竹笋打交道的彭正兴成立了马边华兴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收购野生竹笋生产加工。彭正兴说:“马边竹笋资源丰厚,拥有天然林下有机竹笋采集基地97万亩,人工笋材两用竹林基地2万亩。产出的罗汉笋和实竹笋是人类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可共享的山珍。”在生产加工竹笋的过程中,彭正兴发现竹笋预处理去衣环节全靠人手工搓洗,不仅费力费工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原材料。为了提高生产加工效率,彭正兴和他的团队认真摸索研发出“笋衣脱衣机”,1台“笋衣脱衣机”工作1小时相当于50个工人的脱笋量。如今,马边华兴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为马边林业产业竹笋加工的龙头企业。一人富裕不算富,除雇佣贫困户加工竹笋外,彭正兴带领企业员工结对帮扶大竹堡乡白岩湾村和朝阳坪村,对笋农的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确保笋农增收致富。

彭正兴父子经营的竹笋公司获得一致认可。

卖笋后的喜悦。(何为 摄影)

马边县要脱贫,关键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2019年10月,家住雪口乡黎明村的贫困户曲模羊子摇身一变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这一切都得从她所在的雪口乡扶贫车间说起。雪口乡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为帮助4000余名贫困户脱贫,马边县借助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西部扶贫援助资金,修建了雪口乡扶贫车间,成功实现贫困户家门口就业。谈起自己的工作,曲模羊子笑开了花,她说:“车间离我家特别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我们目前还处于培训期,公司免费教技术,一个月还给开2000元。等转正了,不仅给我们买保险,还可以按件算绩效,3000多元工资肯定是没跑了。听说我们制作的衣服能卖到外国呢!”

在扶贫车间工作后,曲模羊子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据该扶贫车间主管刘小峰介绍,雪口乡扶贫车间属于黎明村集体经济,厂房出租产生收益的30%作为黎明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项目;70%作为黎明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住的397户贫困户的分红。扶贫车间将直接解决约160人的就业问题,主要面向黎明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贫困户招收工人,预计每人每年务工收入约2万元,全村可增加收入320万元,有效促进全乡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搞好教育,发展有后劲了

对沈杰、王怡夫妇而言,2019年的冬至注定与众不同。这一天,来自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支教老师和马边县挂职干部相聚马边县援彝食堂,在距家乡千里之外的小凉山自己动手包起了饺子。沈杰、王怡夫妇就是绍兴市越城区第二批奔赴马边的支教老师。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从2011年起,马边县与浙江省绍兴市联动,将绍兴优质师资与马边学校结对,构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方位教育帮扶体系,助力马边教育脱贫。

沈杰、王怡夫妇与他们的学生。(沈杰 供图)

2018年7月,得知越城区第二批支教工作启动,塔山小学教育集团的老师沈杰第一时间与在秀水小学任职的妻子王怡进行了协商,很快达成了“携女儿一起转学远赴马边支教”的共识。沈杰说:“2018年4月,我代表学校来马边慰问支教老师,既感动于同事们对教育扶贫的一腔热血,又欣喜于孩子们一颗颗淳朴向上的心。看到同事和彝族孩子们之间亲密无间的互动,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作为四个老人的孩子、两个孩子的父母,沈杰夫妇将诸多牵挂留在了身后,毅然前往边城助力彝区孩子圆教育梦。到马边县民建小学任教后,同为英语老师的沈杰夫妇发现,马边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薄弱,大多数孩子学的都是“哑巴英语”——不敢开口跟人交流。面对这样的情况,夫妇两人积极调整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在他们的鼓励下,课堂上敢于举手、善于表达的孩子越来越多,一些孩子还跟着两位老师参与到英语动画片、电影的配音当中。教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这对来自绍兴的教师夫妇为众多的马边娃娃打开了一扇看世界之窗。

浙江绍兴越城区第二批支教老师与民建小学校长一起教研。

抓好彝区教育,控辍保学是首要任务。针对部分偏远乡村孩子上学时间偏晚、存在厌学辍学风险等问题,2019年暑假,马边集中全县优质师资、对接北京大学等名校志愿者资源,探索举办“桐华培优班”,为孩子们创造“弯道超车”的机会。经过一个暑假的励志教育和文化辅导,有一半11至16岁仍在小学三年级以下就读的大龄孩子实现跳级升学,不少孩子跳级后成绩仍居班级前列;没有跳级的孩子自信心和集体意识也普遍增强,不少担任了班干部。彝族女生阿培阿黑以前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家校距离远,上学时断时续,15岁才上小学一年级,暑期上完桐华班后从二年级跳到四年级,期末仍考出全班第4的好成绩。她说,“原来没敢想过自己能读完小学,但现在也有了大学梦,我希望过上和妈妈不一样的生活”。

马边县2019年开设暑期“桐华培优班”。

结合马边学生居住分散、路途遥远、上学难等实际情况,马边还大力发展民族寄宿制学校。郭冬妹是民建镇水碾坝小学六一班的在读学生,由于家住城关镇边远村,爸爸特意为她选择了水碾坝这所民族寄宿制学校。作为彝区学校中的汉族孩子,郭冬妹与同学相处得十分融洽。初次见面,郭冬妹向记者开朗大方介绍了自己和宿舍其他姐妹。郭冬妹说:“我们宿舍有6个人,5个彝族1个汉族。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十分愉快,昨天晚上我还把自己的作文念给宿舍姐妹们听。每逢宿舍有人过生日,我们都会制作小礼物表达心意。”郭冬妹家条件不算好,妈妈身体有病,全家收入来源只能依靠爸爸一人,郭冬妹和姐姐学习十分争气,家里一面不小的墙上贴满了奖状。

水碾坝小学课间活动。

干净整洁的水碾坝小学学生食堂。

据时任马边县副县长曲别曲一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发展到38所,民族寄宿制学生14693人,彝族汉族群众送子女寄宿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开展民族寄宿制教育既有利于学生统一管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还有利于保证上学时间,化解彝区教学质量提高难等问题;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学生心中扎根。

筑牢“健康防线”,看病不难了

2019年12月4日,马边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正式开始运行。得知消息后,家住城东村的姚女士便带着母亲来进行康复治疗,不用出县就能给母亲做康复,给姚女士一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16年4月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始对口援助马边县人民医院,坚持技术帮扶与管理帮扶并重、输血与造血同向发力,帮扶效果显著。康复医学科的设立是马边县人民医院继开设骨科、内科、急诊科、肾内科、ICU、泌尿外科等薄弱学科后,填补的又一学科空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马边县签订对口帮扶框架协议。

2016年前,马边县薄弱的医疗条件让当地群众深受其苦。每当遇到相对棘手的问题,很多病人只能外地就医或久病不治,整县范围因病致贫率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扶贫团队扎根马边后,这一情况得到很大扭转,很多周边市县的群众还慕名前来就医,医院由原来的门可罗雀变成现在的一床难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华西医院帮扶团队将华西管理模式“嵌入”马边县人民医院,完善医院医疗、行政、人事、后勤等各项管理制度。马边县人民医院于2018年2月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现了医院74年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马边县人民医院与四川省专家服务团召开精准扶贫相关会议。

为强化医院人才培养,县人民医院将每周四下午定为全院业务学习时间,由华西医院的老师和本院医务人员开展讲座,进行新医疗技术、医疗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能力。2019年,为加强新进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院长蒋耀文(华西医院下派专家)提出“晚自习”“模拟考试”等方式督促大家认真学习,鼓励大家积极准备全国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考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院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高达80%,属建院以来参加考试人数最多,且通过人数最多的一次。

马边县人民医院院长蒋耀文(左二)带领医生查房。

马边县人民医院院长蒋耀文与急诊科护士交流当日情况。

华西医院的帮扶推动了马边卫生事业的长远进步,补齐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发展短板,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健康扶贫新路,让广大群众深切享受到健康扶贫实惠。

组织医生下乡义诊。

2019年底,马边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顺利通过四川省评估检查。这是新时代的人间奇迹,也是四川省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站在新起点,马边县将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争创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示范县和作风建设示范县,全面建设“山水彝乡秀美马边”,奋力书写发展新篇章。

王京莉  萨共旗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