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废墟中崛起的幸福北川 >> 正文

废墟中崛起的幸福北川

2019-04-18 邓雪琳 民族画报记者 陈立民 陈涛 摄影报道

北川新县城全貌

四川北川,大禹故里、中国羌城,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这里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是“5·12”汶川大地震中10个极重灾县中受灾范围最广、伤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亿元)、重建任务最重(86366户住房需要重建)的县。由于老县城受损极为严重,北川县城也被迫异址重建。

由于地质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贫困长期困扰着北川各族群众。截至2014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3个、贫困户6929户、贫困人口20384人,贫困发生率12.8%。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川县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以坚定的信念和决胜的信心,克服因病致贫较多,满足群众期盼难;因灾致残群众较多,稳定增收难;地震次生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和产业重建难等诸多困难,精准发力,实现了与贫困告别。

住新居喜迎新生活

生产生活在高山和半山上这个“云朵上的民族”羽化成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人居环境得以改善,村里家家户户都进行了厨房改造,变火塘为瓷砖灶台,既整洁又实用

2018年8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宣布,北川等40个县(市、区)已达到脱贫标准,摘掉了贫困帽。

2019年春节刚过,记者来到脱贫摘帽后的新北川,感受到了这里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聆听到了这里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不凡故事。

道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

北川新县城拔地而起的楼房

脱贫致富路上的羌族人家

脱贫蓝图:思路清晰举措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脱贫攻坚战役在北川轰轰烈烈打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户人在脱贫路上掉队!”这是北川县委、县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全县干部群众参与的一场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大决战。

如何制定一张贴民生、顺民心、应民意的作战蓝图,一直是北川县委、县政府思考的问题。以此为导向,走企业、到田间、进村寨、访贫困户……北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自2014年以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先后103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密集部署,高位推进,一张具有北川特色的脱贫攻坚全域作战图顺势而生。

编制规划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等文件精神,在县级层面编制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和五年滚动脱贫计划;在乡镇层面编制93个贫困村脱贫规划、巩固提升方案;在部门层面编制22个扶贫专项年度计划,做到“三规合一”。

下达任务书。将全县划分五大片区22个战区,分年度分乡镇分村签订目标责任书,顺排工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打出组合拳。完善“1个‘十三五’脱贫规划+7大扶贫工程+22个专项规划+N个配套文件”的政策套餐,构建起“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和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方向既定,如何全面打响脱贫之战,北川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成立县、乡、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上下联动,集中攻坚,搭建起一套牢固的攻坚体系。36名县级领导干部、84个帮扶单位、93个驻村工作组、111名第一书记、94名驻村农技员、111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联村帮户,实现贫困村、贫困户2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的帮扶全覆盖。

北川县漩坪乡乡长任风华(右二)与村民聊天

战役序幕初开,四面八方便向北川伸来援手,为北川脱贫之战注入强劲动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等5个省直部门、绵阳市等16个市直部门定点扶贫,109家民营企业、145个社会组织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与北川携手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共同决胜脱贫。

脱贫主力:龙头带动成规模

在脱贫攻坚战奋进的号角下,北川县实施了“品牌先导、绿色崛起、双创驱动、开放粘合”四大战略来发展产业,着力打造“文旅发展引领区、精品农业示范区、通航经济创新区、应急产业先行区”。如今的北川产业发展,处处呈现盎然生机。

擂鼓镇扶贫车间,2018年出口创汇100多万元。图为开条机将竹子变成竹条

利用当地资源生产的草编等产品受到国内外顾客的喜爱

产业扶贫离不开龙头企业,特别是离不开农业龙头企业。北川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35个,打造中羌药材、高山蔬菜、茶叶、魔芋、特色果品“五大基地”75万亩,以柳杉为主的木竹原料林46万亩,建成冷水鱼、白山羊、生态黑猪、林下土鸡等特色养殖基地213个。

现代农业技术促进了产业蓬勃发展

北川高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北川脱毒马铃薯、魔芋原种繁育中心

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猕猴桃成为“致富果”

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北川县建设提升山东产业园、通航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智慧家居产业园、农特产品加工园“五大专业园区”;制定鼓励工业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的政策措施,2000余名贫困人口进“园”入“链”。

工业是北川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图为北川山东工业园(廖世龙 摄影)

作为“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香泉工业集中区是北川发展石材加工的主要产业园区

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构建“一港一谷一园”体系,建成228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2018年电商交易额突破130亿元大关,在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绩效考评中排名四川全省第一。

北川县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2018年电商交易额突破130亿元大关。图为北川电商产业港

北川不断探索山区扶贫新举措,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施特色农业稳增收。构建庭院式微循环、园区内微循环、小片区微循环、镇域综合循环四种“种养循环模式”;通过务工就业挣薪金、委托经营拿酬金、流转土地收租金、入股分红获股金、集体反哺得现金“五金增收模式”,带动9000余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越来越多的脱贫项目持续发力,出实招,见实效,让更多困难群众踏上致富路。

“这里从一片荒山到现在初具规模,如果没有国家好政策,没有对口支援帮扶,没有县里的精准指导,这个产业园单凭我们自己的努力是建不起来的。”北川兴羌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席增碧告诉记者。

兴羌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北川脱毒马铃薯的“发源地”

北川县扶贫局张国军局长介绍:“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预期突破50亿元大关(为5·12汶川大地震前的4.65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6%,四项指标增速居绵阳市各县(市、区)第一位,成功跻身四川省民族地区51个县前十强,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称号。”

脱贫特色:文旅结合显成效

2018年,北川全域旅游带动7600余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

高高的雕楼,灰砖的民居,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每年6至9月,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五龙寨

作为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的精准脱贫良策中,打文化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在通口镇井泉村神木寨,记者遇上寨子里正在接待一个旅游团,从热情的进寨挂羌红(羌族送给尊贵客人的红布或红绸带)、喝进寨酒、品尝当地美食到晚上的篝火晚会、跳起欢快的莎朗(羌族舞蹈),好不热闹!回乡创业开起农家客栈的李连秀告诉记者:“我想把外面先进的生活方式和老家的绿水青山、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如今效果还不错。”“全镇2018年旅游接待人数为4万人,旺季还会出现客房不足的情况,镇上正在新建客房。”通口镇党委副书记胥杨告诉记者。

神木寨设计考究的客房吸引了游客驻足留影

为游客戴羌红

夜幕降临,当地群众和游客围着篝火,跳起莎朗

提升旅游品质和环境承载量,不仅仅出现在通口一个镇。无独有偶,在灯塔羌寨,2018年上半年,村民何廷江5兄弟集资在老房前建好了新式客房,下半年就收入了5万多元。在石椅羌寨,记者遇见了正在用羌族传统礼节主持仪式迎接进寨游客的母广元老师。他虽然已经80岁,但依然步履轻盈、声音洪亮,介绍起羌族文化,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充满热情和激情。他说:“我经历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强起来的过程。我们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对我们的关心帮助支持。2008年家乡地震,我的家庭从7口人变成5口人,现在又成7口人啦!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我们在遇到这样大的自然灾害时还能尽快重建美好家园。现在我们生活幸福、充实,国家富强繁荣,我要把这汹涌澎湃的中国力量传播给每一位游客!”

石椅羌寨还吸引了外国游客前来

北川县文旅局副局长张成绪说:“北川靠景区带动,特色村寨推动,旅游产品驱动,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景区带动,依托1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变上山为上班,为1000余名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特色村寨推动,打造36个特色村寨、81个星级农家乐,变农房为客房,5400余人受益;旅游产品驱动,开发旅游产品1000余种,变土货为网货,变农特产品为健康礼品。

74岁的羌族口弦代表性传承人王泽兰正在表演口弦

羌族水磨漆艺是用水磨制作而成的一种漆器工艺,2008年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历年在新生广场上万人莎朗

羌族是一个勤劳睿智崇尚美的民族。历经数千年的传承,羌寨文化保存完好,笔直尖耸的碉楼屹立不倒;与碉楼共同传承下来的还有羌绣。

提及北川羌绣,何国良这个名字在当地小有名气。1965年出生的何国良,原本在县城开羌族特色餐厅。2009年10月,在北川文化旅游局、文化馆、北川羌绣推进办、羌绣协会的帮助下,何国良成立了北川莎朗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还在吉娜羌寨有了绣品展示区“云云羌”。10年来,何国良走遍了北川和阿坝州的几乎所有羌寨,搜集羌绣各式绣品,学习羌绣的各种绣法。他聘请羌绣老阿妈,创新改良古老针法,利用羌民的传统技艺,组织和培训农户生产创收,在闲暇之余,飞针走线绣出千姿百态的图案。

何国良讲解羌绣针法

2018年县政府下拨28万元专项资金,对何国良进行了产业发展支持。“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采取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合作机制,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实现了带动羌族父老乡亲走上致富之路。”何国良介绍说,“我们免费提供材料、工具,免费培训,贫困户做的绣品高出市场价15%收购,鼓励通过自己的双手致富,有的贫困户光刺绣一项一年就有1.5万元收入。”

刘卓清在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做羌绣

绣娘们在一起交流心得

羌族人民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载体,打造出了一条羌绣产业链

如今,脱贫“摘帽”后的北川,不仅赢得了各族群众的点赞,更鼓足了大伙儿发展的信心,一幅“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的画卷宛如一幅壮美的羌绣,正徐徐展开……

(部分图片由北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石薇  王京莉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