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红色湘西的乡村振兴之路 >> 正文

红色湘西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1-04-12 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撰文摄影

湘西各族群众走上了乡村振兴幸福路。(周建华 摄影)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片红色沃土上,曾走出过100 多位开国将帅。20世纪30年代,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受党中央委派在湘西大地建立人民武装和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组建红二方面军,领导湘西各族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取得了辉煌业绩。这些属于湘西的红色记忆,为艰苦奋斗的湘西人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指引和力量支持。

永顺县塔卧镇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有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雕像。

地处武陵山腹地,山峦重叠,河流交错,地形构造复杂多样的湘西州道路不畅、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明显落后于湖南省其他地区。2013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情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自此“精准扶贫”成为中国式扶贫的基本方略,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8 年来,湘西州把产业振兴放在首位,着力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基础设施完善、教育优质均衡、卫生健康服务、文化保护传承等“十项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植物油、烟叶、柑橘、猕猴桃、中药材、蔬菜和特色养殖八大产业,高标准建设产业基地500 万亩,最终实现 1110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 县市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 65.6 万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再出发,湘西州各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继续以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红色之地焕新颜

从湘西州永顺县城往东北行驶 50 公里,就到了被称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的塔卧镇。塔卧镇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和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红军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粉碎了敌军 80 多个团的“围剿”,冲破了敌人130 多个团的封锁。塔卧镇作为第五次反“围剿”后中国共产党在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完成了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及其他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历史任务,为积蓄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永顺县塔卧镇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搭乘“精准扶贫”的东风,革命老区塔卧镇的日子越来越红火。2014 年以来,塔卧镇兴产业、增就业、置家业,有效帮助村民增收;因地制宜发展油茶、白皮柚、猕猴桃、黑猪等特色产业,直接带动 6000 余人发展产业;着力打造“塔卧石匠”品牌,不但帮助 3000 多名石 匠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引导 4000 多名石匠外出开拓市场,人均年纯收入超 10 万元。此外,塔卧镇还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积极打造红色小镇,镇上实施革命烈士纪念设施改扩建、文物旧址保护与修缮,修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升级改造“红军粮区、红军茶园、红军果园”等红色精品农业项目,成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学院。据统计,近三年全国各地共有近 80 万人来此参观学习,带动就业 2000 余人。

从塔卧镇向西北行进,65 公里处即是龙山县茨岩塘镇,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内展开的四次反“围剿”斗争有两次就发生在这里。2020 年 12 月 8 日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红十八师从龙山茨岩塘出发长征 85 周年纪念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揭牌仪式当天在湘西州龙山县茨岩塘红军广场举行。广场北面,有一栋始建于清末明初三合院式布局的木质建筑,它就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龙家大屋。2001 年 6 月,该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 年 5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红色土地上,有 1.65 万龙山儿女参加红军,在册革命烈士达2400余人,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湘西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克兴介绍。

如今的茨岩塘镇,广大党员依然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茨岩塘镇党员干部战斗在一线,全镇 18 个村(社区)由班子成员包村负责各项工作,党员干部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为发展规模产业,该镇积极发展蔬菜、百合种植,同时还大力引进油菜、秋葵、中药材等新型经济作物,农产品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借助长沙市工商联和金霞经济开发区对口帮扶的良机,2017 年茨岩塘镇着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升级改造电网、实施自来水工程、修建养老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片英雄的红色土地在硝烟散尽的 80 多年后,正以一种倔强而执着向上的力量,贲张着生命的血性、张扬着理想的旗帜。在乡村振兴新长征的征途上,茨岩塘儿女踏着先辈的足迹,扛起火红的旗帜,秉着红军的信仰,承着长征的精神继续前进。

“红军战斗在龙山”雕像群。

首倡之地新突破

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提”精准扶贫”。7年多过去,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偏远苗塞,乘着党的惠民政策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泥巴地换成了青石板、沥青路,黄桃、猕猴桃基地相继建立,村民们开起农家乐,前来”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82 岁的村民施成富开起了”精准坪饭庄”,他自己下厨炒腊肉,招呼来往游客。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旧貌换新颜。(周建华 摄影)

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火塘是我们传统的取暖方式,也是我们熏腊肉的地方。”穿着鲜艳苗服的施林娇正坐在火塘旁网络直播,向”粉丝”们介绍十八洞村土特产,挂在火塘上的一排排地道烟熏腊肉让网友们垂涎不已。施林娇是从十八洞村”飞”出去的”金凤凰”之一,2019 年从浙江音乐学院毕业后在湖南浏阳市工作。几个月后,她便辞去工作回到十八洞村,搭乘新媒体和短视频的东风宣传家乡。经历过贫困的她,对建设家乡抱有强烈的使命感,她说∶”通过拍摄一系列的视频,我们可以充分展示苗族的传统文化。”目前,施林娇在抖音上已经收获近10″粉丝”,越来越多的”粉丝”开始通过她购买十八洞村土特产。为了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施林娇正计划成立自己的食品加工厂。

为十八洞村光明未来不断奋斗的,不仅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还有土生土长的”手艺人”。十八洞村是苗寨,这里的苗家女孩十一二岁起就会跟着妈妈、奶奶学苗绣。“我就想把这些会做手工艺的妇女组织起来,让她们在家门口赚点小钱。”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说。2014 年 5 月,她腾出自己家里的 3 间瓦房,改造成苗绣工坊,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石大姐”的带领下,久被尘封的民族艺术、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苗绣”也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好技艺。

十八洞村土特产深受游客欢迎。

致富后的十八洞村村民上了中央电视台。

除了独特的苗族文化,十八洞村还有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十八洞村对基础设施进行翻新,同时注意保持苗族村寨的特色风貌,做到修旧如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村内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赋予了猕猴桃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2014 年,十八洞村采用“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从邻村流转了 1000 亩土地种植猕猴桃。依靠猕猴桃产业,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都能得到分红,去年每户分红就达到了 1600 元。

“从前寨子里的村民更多靠单打独斗摆脱贫穷,如今大家在党的领导下,找准路子谋发展,集体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产业是振兴十八洞村未来的关键。”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孙中元特别有信心。

十八洞村新建的悬崖生态酒店。

十八洞村欢迎您。

乡村振兴新举措

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是湘西州凤凰县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隆冬时节,田儒兵站在柚子园里,右手握着修剪刀,仔细地打量着枝头上的硕果。“今年雨水好,柚子产量超过去年。现在国家政策好,对咱们老百姓帮扶多,只要肯干,日子美得很。”田儒兵伸手捏了捏其中一颗果子,又掂了掂重量,喜不自胜。

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凤凰县菖蒲塘村。

田儒兵是菖蒲塘村村民,过去在外地打工,2011 年才回到家乡发展。通过种植猕猴桃、柚子和苗木,不仅成功脱贫、盖起小洋楼,还成为全村优秀的水果种植大户之一。昔日,菖蒲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和贫困村,通过 30 多年的水果种植,菖蒲塘村 90% 以上的农户建起“小洋房”。如今菖蒲塘村已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样本”。

为了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2017 年,菖蒲塘村在精品果园与村内景点—“飞水谷景区”之间建设了一条旅游观光道,实现农业产业和旅游观光的深度对接,推动单一业态向多业态融合拓展升级。走在菖蒲塘村,洋房林立、大路宽敞,道路旁的文化墙上写有古诗、家训等内容。沿着文化墙来到老年活动中心,村里正在举办“幸福基金启动仪式”,文化志愿宣传表演队以舞蹈、歌唱、小品、朗诵、三句半、“棒棒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歌唱祖国繁荣、宣传国家政策、歌颂乡村振兴、倡导文明新风。

游客在菖蒲塘村农业产业园采摘葡萄。

菖蒲塘村柑橘大丰收。

从菖蒲塘村沿着沱江向上 30 公里,是麻冲乡竹山村,这里是凤凰县“易地扶贫搬迁 + 乡村旅游 + 乡村振兴”的成功样板。竹山村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峻山叠嶂,是湘西苗族建筑和风土人情保存较完整的村寨。两年前,竹山村还是一个闭塞贫困的山村。2018 年 3 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扶贫工作队进驻竹山村,开启对这个小山村的精准帮扶之路。如今,竹山村成功入选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家家户户吃起了“旅游饭”。在景区从事演艺工作的村民吴建蓉说:“自从搞了旅游,我们不用出去打工,在家就能领到工资。元旦期间我们村卖给了游客一万多斤腊肉。”

竹山村村民加工民族旅游产品,助力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再就业。

竹山村村民向客人展演苗族歌舞。

竹山村是凤凰县“易地扶贫搬迁 + 乡村旅游 + 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样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乡村振兴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湘西州的大山里,炊烟和青山共舞、乡愁与闹市相拥,沈从文笔下展现的神秘湘西,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晖。湘西州各族人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之路。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老百姓喜笑颜开的日子越来越多。

(本文得到中共湘西州委党史研究室和湘西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的大力支持。)

康梦婷  胡琪(见习)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