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betway雷竞技下载 > 水“利”黄河 福“满”临夏 >> 正文

水“利”黄河 福“满”临夏

2020-09-04 民族画报记者 和勇 撰文

离开青海,顺着黄河,我们进入到甘肃的地界。

黄河从青海省循化县流出,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进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穿过临夏县莲花镇、考勒乡、永靖县盐锅峡镇流出临夏州,进入兰州。黄河流经临夏州境内达103公里,一级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三级以上支流30多条。

黄河,在甘肃也以不一样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长江有著名的三峡,其实黄河也有,黄河“三峡”由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组成,其中以刘家峡尤为出名。这里有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作为我国水电事业的代表作和里程碑,刘家峡水电站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调试管理,它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骄傲和梦想,被誉为“黄河怀抱里的一颗明珠”。自青海省的龙羊峡开始至甘肃省永靖县,在直线距离三四百公里的河道上,分别建有公伯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十多个水电站,几乎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水电站,可谓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个个奇迹,也仿佛是人民对黄河开发利用的一座座丰碑。

雄伟壮观的刘家峡大坝。(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黄河治理都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而世代居住在黄河两岸的人民,生活也因这一座座宏伟的水利设施的修建而发生着变化。

刘家峡的前世今生

沿着崎岖的山路在黄河三峡的群山峻岭中行进,猛然间,一座巍峨的水坝出现在眼前时,其壮观程度令人震撼——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刘家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库库区周围的山体记录着水库水位的变化。(肖骁 摄影)

雄伟的刘家峡大桥。(肖骁 摄影)

刘家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县城依黄河而建。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永靖县城可谓因黄河而生,因刘家峡水库而兴。刘家峡水库蓄水容量达5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东北向延伸达54公里,因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刘家峡水库建成后,尤其是上游龙羊峡水库蓄水后,两库联合运行,解除了下游宁夏、内蒙古约700公里地段黄河解冻期的凌汛危害。依刘家峡水库而建的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航运、养殖等作用。1958年9月开工兴建,其后经历停工与复工,1974年12月全部建成。坝型为重力坝,最大坝高147米,长840米,大坝下方是发电站厂房,在地下大厅排列着5台大型发电机组,年发电量为57亿千瓦时,主供陕、甘、宁、青等省区用电。

夏季,黄河支流洮河流经陇西黄土高原时裹挟泥沙,在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时,与库区中清澈的黄河水对比强烈,形成“半江碧水半江浑”的景观。(肖骁 摄影)

刘家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支持春灌生产,这是2020年3月25日拍摄的刘家峡水库库区。(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立下大禹志,深山起宏图。”这是刘家峡水电站第一代建设者的真实写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1958年,数万名电站建设者们从祖国四面八方会聚于此,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克服机械设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凭借人拉肩扛,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气概,创造了人间奇迹。刘家峡水电站是新中国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自己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水力发电站,创造了混凝土重力坝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等7个第一。刘家峡水电站自1969年投产发电以来,截至2019年9月底,历年累计发电量为2396.75亿千瓦时,创造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78.75亿元,相当于电站初始投资的28.37倍。

事实上,刘家峡水电站福泽世人的远不止于此,它还兼有防洪、防凌、灌溉、供水、航运、养殖等综合效能。刘家峡水库总库容5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41.5亿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库容,可以提高下游梯级电站防洪标准,水库还极大地减轻了兰州市的防洪负担,保证了兰州等下游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保证甘肃省农田用水的基础上,刘家峡水库还为宁夏、内蒙古补充灌溉用水,三省区年累计补充用水量达8亿-12亿立方米,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85%,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18万亩增加到1600万亩。

空中俯瞰刘家峡库区。(肖骁 摄影)

刘家峡水电站所在的黄河三峡段,滔滔黄河的喧声如雷响彻云海。在长约25公里的积石峡中汹涌澎湃、奔涌激荡,到了永靖县,却收敛起之前的咆哮,温柔而恬静地更改方向,以独特的“S”形孕育出中国西部的“在水一方”,形成了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景观,构成了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古人对永靖有“河岳根源,禹王故里”之说。据《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海”。相传,远古时代,尧帝派大禹来小积石山一带治理黄河。他带领万民历经千辛万苦,在永靖县境内首先凿成了马龙峡、寺沟峡,紧接着又凿开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疏通了河道,消除了水患。这个发生在上古时代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千百年来,这里的各族人民一代又一代地追寻前人的足迹,保护黄河、治理黄河。

黄河三峡雄伟壮丽。(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坐落于黄河三峡之一的炳灵峡谷中的炳灵石林。(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水“利”黄河 伟业千秋

刘家峡水电站,只是黄河上众多水利设施的一个缩影。

治理黄河,历史悠久。纵观治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从194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黄河最主要的问题是泥沙问题,历代治黄方略归纳起来就是把水和泥沙送走。水和泥沙是“送”不完的,因此1954年10月底黄河规划委员会在“黄河综合利用规划”中指出:“我们对于黄河所应采取的方针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拦洪、拦沙、调节水量、发电、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规划对干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发展都作了全面部署。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以及治理开发技术措施的拟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黄经验,又采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是治黄事业迈向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

1946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翻开了人民治黄事业的新篇章。这是三门峡水电站。(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建设者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民族画报资料)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支持治理黄河,将重大治黄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以往的治河历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单纯防洪。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小浪底和万家寨等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理黄河,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黄河上游水利工程引水口的阶段性通水。(民族画报资料)

黄河上游的倒虹吸工程。(民族画报资料)

大河奔流书写绿色发展画卷,这是2019年7月25日拍摄的小浪底水利枢纽。(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影)

高峡出平 绿色发展绘宏图

除了发电,以刘家峡水电站为代表的黄河上游一系列水利设施的建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今天的刘家峡水库,青山绿波,水天一色,景色壮观。刘家峡水电站这颗母亲河上的明珠美誉播洒四方,带动了水库及周边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依托刘家峡水库和电站,黄河三峡旅游极大地促进了永靖县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据统计,目前永靖县有旅游船舶249艘,旅游从业人数超过1.5万人。

一艘游船在刘家峡水库中行驶。(新华社记者 史有东 摄影)

太极岛地处刘家峡下游的盐锅峡水库,水面宽阔,水速平稳,形成了黄河上游罕见的湿地景观,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人工湿地和甘肃省8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每逢节假日,太极岛都会迎来大批游客观光游玩。太极岛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太极镇大川村的枣园新村毗邻黄河,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常年车水马龙、热闹不已。近些年,枣园新村一边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一边着眼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农户把庭院改造成农家乐,把养鱼塘改造成垂钓体验区、荷花观赏区,以此推动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环境的极大改善引来大批游客,而今,枣园新村里观光旅游、荷塘垂钓、红枣采摘、农耕体验、就餐住宿产业链已初步形成,201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8年,全村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旅游收入达800多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在黄河三峡库区,随着刘家峡等一系列水电厂环境建设的日新月异,也带动了周边地方“绿化”工程的进展。为了保持水库两岸水土丰润,刘家峡水电厂对所辖的南北两山区、库区周边地区进行了绿化、封育和维护,先后植树200多万株,使黄河两岸植被、绿地覆盖面积增加4650亩,库区周边陆生植物健康生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在电厂的带动下,水库周边各县纷纷加入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事业中来,先后在白塔寺、向阳码头、青草坡岭等库区沿岸铺设造林护库主战场。通过地方和企业的联手打造,多个集雨场、大型蓄水池、绿化上水工程争先上马。黄河三峡所在的永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区11个乡镇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严酷,群众生活非常困难。特殊的生态地位和严峻的贫困现状,使永靖县将绿色发展作为了现实不二的选择。不仅是永靖县,近几年来,临夏持续推进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河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使河水水质及周边自然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在黄河三峡库区,随着刘家峡等一系列水电厂环境建设的日新月异,也带动了周边地方“绿化”工程的进展。为了保持水库两岸水土丰润,刘家峡水电厂对所辖的南北两山区、库区周边地区进行了绿化、封育和维护,先后植树200多万株,使黄河两岸植被、绿地覆盖面积增加4650亩,库区周边陆生植物健康生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在电厂的带动下,水库周边各县纷纷加入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事业中来,先后在白塔寺、向阳码头、青草坡岭等库区沿岸铺设造林护库主战场。通过地方和企业的联手打造,多个集雨场、大型蓄水池、绿化上水工程争先上马。黄河三峡所在的永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区11个乡镇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严酷,群众生活非常困难。特殊的生态地位和严峻的贫困现状,使永靖县将绿色发展作为了现实不二的选择。不仅是永靖县,近几年来,临夏持续推进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河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使河水水质及周边自然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临夏州加强植树造林,这是中石化在临夏州援建的公益林项目。(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永靖县刘家峡国家地质公园。(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水沙关系不协调会威胁着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也加快了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和河床抬高,给黄河防洪治理带来了巨大隐患。“治沙的根本就是治理水土流失。”临夏州生态环境局永靖分局局长张毅解释说,固定的草皮可以减少流进黄河的泥沙,只有大量植树种草才能达到固沙的目的,进而破解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难题。

运动健儿横渡黄河三峡。(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在黄河三峡举行的皮划艇竞赛。(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盛夏时节,刘家峡水库迎来旅游旺季,黄河上的“高峡平湖”景观吸引了各地的游人前来戏水纳凉。(新华社记者 史有东 摄影)

几名游客在永靖县境内的自然湿地游玩。(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影)

为了调解黄河水沙关系,使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黄河沿岸各县在生态修护和水土保持方面做足了文章。兴修梯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一批批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效加快了当地水土保持的步伐。如今,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库区沿线一带,满目苍翠、绿树成荫,成为黄河上游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先行 福“满”临夏

苍林莽莽,万籁寂静,偶有一声鸟鸣打破山谷的宁静……在位于临夏州的太子山保护区内,一派大自然的和谐景象。太子山保护区沟壑纵横,孕育了30多条溪流,源源不断汇入黄河两条支流——大夏河和洮河。作为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太子山保护区是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四屏一廊”重要组成部分,是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如今,太子山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21.11%增加到32.16%,森林蓄积量由32万立方米增加到38.12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

地处太子山林区的松鸣岩。(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重要。加强临夏州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不仅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黄河的水源补给能力,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年来,临夏州先后出台了《临夏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临夏州污染防治攻坚方案》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并成立了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设计和部署。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临夏州生态屏障建设进一步加快;大力实施沿河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排污口整治等措施,黄河临夏段、大河家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水质得到显著改善。临夏州始终把生态保护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努力把临夏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城市。如今,绿色已成为临夏发展的“主色调”,生态保护意识已扎根在每个人的心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积石山县的大墩峡。(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市容市貌干净整洁。这是临夏市大拱北。(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不仅如此,临夏州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科学规划、设施完备、村容整洁的和谐乡村。干净的街道、硬化的水泥路面、漂亮的小康屋处处可见。2017年年初,各县市开展了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其中“垃圾桶入户,清运车进村”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让农村垃圾处理找到了出路。在解决生活垃圾的同时,全州还着力做好农业环保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临夏人民带来了幸福感,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

近年来,临夏州着眼于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先后出台《“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百亿元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旅游首位产业的思路举措。水天一色,不时地有水鸟从草丛中跃起……在永靖县,沿黄河太极岛段湿地修复治理后,如今绿水长青、景色如画。依据地域空间特性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临夏州科学编制黄河三峡、太子山——莲花山两大旅游区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围绕临夏市旅游中心区“一心联中”,沿山顺水自驾游风情线“一线串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现在全村人畜饮水安全,联”,北部黄河三峡板块、南部太子山板块“两极联动”的总体布局,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上的重要旅游节点。按照临夏州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各县市生态旅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临夏州临夏市以花为媒,在全力打造赏花游的同时,相继推出历史人文游、生态度假游;永靖县以独特的自然禀赋,通过承办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进一步提升了临夏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石山县依托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的大墩峡景区备受追捧;东乡县通过举办唐汪杏花节,使高原明珠绽放异彩……天蓝、水清、地绿的环境,形成了“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的旅游生态,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共享,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扶贫”的新路子,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奔小康进程。

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现在全村人畜饮水安全,全村人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峡村保安族民居。(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花椒是临夏的特色经济作物。这是东乡县河滩镇农民在收获花椒。(新华社记者 史有东 摄影)

临夏县关滩沟的梅花鹿。(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临夏的东乡族姑娘,全国唯一一个东乡族自治县就在临夏。(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撒拉族皮筏子。(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有“陇上杏花第一村”美誉的东乡县唐汪川。(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斗转星移,黄河依然静静流淌,持续滋润着河州儿女。黄河两岸,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临夏的共识度不断提升,“秀美山川新临夏”正在形成。临夏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战略定力进行谋篇布局,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基本思路来筑牢建设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临夏担当。

王京莉  和勇  石薇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