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比赛项目漫谈 > 独竹漂——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漫谈 >> 正文

独竹漂——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漫谈

2024-07-25 民族画报记者 华铸 撰文

编者按:

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竞赛项目共有18项。现开设“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漫谈”专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讲述每个竞赛项目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苇渡江,说的是达摩祖师脚踩一根芦苇横渡长江的故事。今天,一项体育运动把传说带进了现实。运动员脚踩一棵楠竹,手持一根长竿,在水面上竞速穿梭,这就是独竹漂。

独竹漂在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亮相,获得表演项目金奖;在2011年第九届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设立“独竹漂”比赛,图为女子独竹漂比赛现场。(民族画报资料)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贵州队展示《独竹漂》。(民族画报资料)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独竹漂男子200米竞赛现场。(民族画报记者 列来拉杜 摄影)

独竹漂相传源自赤水河流域,但无确切文字记载。然而正如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大多源自古时先民的日常劳作和生活,当我们漫步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难发现,一种古老的运输方式——放排,与独竹漂有着诸多相似和联系。

古时,优质的木竹多产于深山密林,却因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陆地运输极为不便。《汉书·地理志》载,巴、蜀、广汉以“山林竹木”之丰饶号称“沃野”,然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此,古人将木竹推入水中,扎成排筏(古称为“桴”),顺江河而下,这一运输方式称为放排。以此为生者称为放排人,也称排夫。

鸭绿江上“放木排”已经有上百年历史。过去交通不畅,工作人员将从长白山林区砍伐的木材直接滑到鸭绿江中,然后用荆条等耐水腐蚀的材质做绳索将原木并排捆绑放于鸭绿江中,成为木排。(中新社发 陈浩浩 摄影)

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蜀志》载,“冰乃壅江作堋,……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李冰建成都江堰后,岷山盛产的梓柏、大竹,便可从山上推落江水中,随流漂至,省功省力,供应充足。

可见早在战国,就已出现了放排。由此,在中华大地上,凡是大江大河,总能见到排筏川流不息。这一“放”,就是两千多年。

放排大抵分为三步。第一步,将砍倒的木竹去除枝叶、仅留其干,后沿着或天然或人工的滑道,由山上滑至山下。第二步,放排人脚踩木竹,手持竹篙,如赶羊般把单木散竹从狭窄水道“赶”到开阔水域,称为“赶羊”或“单漂”,这与独竹漂极为相似。第三步,将汇聚一起的木竹扎成排筏,在放排人驾驭下顺流而下。

放排短则数天一周,长则两三月之久,可谓一路惊险、生死无常。放排人须时刻关注水情,及时避开激流险滩、暗礁漩涡,保证排筏不丢不散,即“不跑排”。然而,触礁搁浅或浪急排散的事故仍时有发生。为挽回损失,放排人须在湍急水流中,手持竹篙打捞散落的木竹,重新扎成排筏。

鸭绿江上原始的放木排场景随着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中新社发 陈浩浩 摄影)

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放排这一运输方式从未间断。1975年,一首《清江放排》以清江流域放排号子为音调元素,唱出了放排工人勇闯险滩、迎战激流的豪迈气概,迅速火遍全国,经久不衰。

如今,排筏首尾相连、绵延百米、奔流而下的壮观景象,已再难觅见。但那响彻于崇山峻岭之间、飘荡在激流险滩之上、穿越过数千年时光的放排号子,却犹在耳畔。

江心排工,哟嗬~
号子昂啊,哟嗬~
峡江两壁,哟嗬~
回声荡啊,哟嗬~
哦嗬喊得,哟嗬~
山摇动啊,哟嗬~
木排冲破,哟嗬~
千层浪啊,哟嗬~

这嘹亮的号子,彰显着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的壮志豪情,承载着各族先民携手并肩、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心愿,蕴含着各族先民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溶江两岸居民在近千年的放排漂流中,创作了无数原生态民族歌曲,并传唱至今。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举办的侗族大歌节现场。(中新社记者 黄国良 摄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

在嘹亮的号子里,放排人搏击激流的不屈身影,跨越了时空,与独竹漂运动相叠相合、融为一体,正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向着更加幸福的未来,劈波斩浪,越划越快,毅勇前行!

胡琪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