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 中国治沙为地球披绿装 >> 正文

中国治沙为地球披绿装

2022-08-25 民族画报记者 特木尔巴根 撰文

荒漠化,威胁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影响着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全球范围内荒漠化加剧,我国党和政府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探索总结一系列模式,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2019年2月,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自2004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如期完成“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为全球防沙治沙贡献了“中国力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焦裕禄、谷文昌、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中国治沙人的楷模。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全长7000多公里,建设范围囊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汉、蒙古、回、维吾尔、满、哈萨克、塔吉克、鄂伦春等22个民族的群众享受到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红利。

1956年,我国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58年,我国首次召开全国性治沙工作会议,会后成立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防沙治沙力度的重大举措,颁布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出台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长期治理荒漠化的实践中,涌现了石光银、王有德、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等治沙英雄和塞罕坝、右玉、库布其、柯柯牙等治沙的成功典范。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这些精神是伟大的建党精神在防沙治沙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全球荒漠生态治理,运用全局性思维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瓶颈,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加大力度向世界推广分享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经验,开展务实国际合作,全力推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发展与全球荒漠化防治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荒漠化治理成绩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固沙试验站工作人员在沙丘顶部和底部测量含水量。(苏俊慧 摄影)

宁夏中卫四代治沙人创造了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铁路防风固沙体系,在横穿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两侧构筑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带,保障铁路畅通无阻。沙坡头独创的“麦草方格”固沙方法被全世界广泛应用在固沙事业上。图为 1978 年正在沙坡头进行检测的工作人员。(李仲魁 摄影)

2013年7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沙工人在沙漠中扎草方格。(陶格图 摄影)
右玉:发扬右玉精神,绿化率从0.3%到56%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西北端,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曾经的右玉“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新中国成立时,右玉县绿化率仅有0.3%,当时被一些专家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右玉人民没有妥协,毅然踏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的漫漫征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代一代的右玉人投入到植树造林队伍中。(李刚 供图)

70多年来,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带领右玉县人民大力植 树造林、不懈绿化荒山,造就了伟大的右玉精神。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全县林木绿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3%增至56%。2020 年,右玉县率先实现了全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的目标。

发扬右玉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李刚 供图)

右玉县已实现全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的目标。(李刚 供图)
“人民楷模”王有德:草方格治沙创造奇迹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王有德以坚韧的毅力和“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搏干劲,团结带领白芨滩林场职工成功推广草方格治沙、乔灌草结合的精准造林技术,探索形成“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 制流沙近百万亩,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

2008年4月,王有德(左)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与工人一同扎草方格。(陶格图 摄影)

2018年,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陶格图 摄影)

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但他割舍不下已经从事40多年的防沙治沙事业,继续发挥余热,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宝贵经验。40多年的探索,草方格治沙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2019年,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王有德(中)与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职工合影。(陶格图 摄影)
“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接续治沙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20世纪80年代,这里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40多年来,“六老汉”三代人接续治沙,换来一条南北长 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

2019年,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六老汉”三代治沙人在八步沙林场合影。(视觉中国 供图)

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把荒漠变绿洲。截至2019年,一共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面积37.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40多万株。如今,在林场的涵养下,古浪县风沙线后退 了15公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3月,中宣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在黄花滩移民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和村民一起使用梭梭肉苁蓉种植一体机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新华社记者 范培 摄影)

第三代治沙人郭玺每天在治沙点忙碌,皮肤晒得焦黑,尤其是紧握着梭梭苗的一双手更显得粗糙。(视觉中国 供图)

八步沙林场腾格里沙漠边缘一望无际的花海。(中新社发 姜爱平 摄影)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治沙与致富结合,帮助沙区群众走上富裕路

石光银的家乡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十里沙村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是西北地区出了名的沙窝窝,也是名副其实的穷窝窝。石光银记忆中,父母被风沙所逼,9次搬家。童年的经历,坚定了石光银治沙的决心。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荒地”,石光银辞去农场场长职务,成立全国第一个股份制农民治沙公司。

石光银在自己最早治理的“狼窝沙”林地里。(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影)

在石光银等治沙人的带动下,榆林市的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石光银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出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 + 农户 + 基地”的新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沙区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逐渐变成了绿洲的陕西省榆林市毛乌素沙漠。(视觉中国 供图)
山南:在雅鲁藏布江边铸牢“绿色长廊”

山南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中西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森林植被缺乏,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山南市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秋冬季节雅鲁藏布江水位下降,河床裸露,加之河谷地带吹风扬沙,使得雅鲁藏布江两岸沙害比较严重。山南市委、市政府带领山南人民大面积种植人工林,大力推广栽植沙生槐、水柏枝等当地沙生植物,积极引进花棒、沙柳、沙蒿、柠条等,落实“封、固、造、播”等举措,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缓解,治理成效明显。如今,山南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79%。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居西藏全区第一。雅鲁藏布江山南段防护林已初具规模,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形成了一条长160千米、平均宽1800多米的“绿色长廊”。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雅鲁藏布江沿岸的沙化治理取得成效,秋天的雅鲁藏布江两岸风光迷人。(视觉中国 供图)

智慧农业和植物工厂项目落户山南市扎囊县的戈壁荒滩。图为工人在智慧农业项目的旗云瓜地中劳作。(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影)

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的扎西杰布(中)和村民们一起在雅鲁藏布江畔荒地上种树。(中新社记者江飞波 摄影)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飞播造林建设绿水青山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长期担负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2021年2月,中宣部授予他们“时代楷模” 称号。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飞越秦岭播区,察看飞播成果。(张树华 摄影)

从风吹草疏的内蒙古腹地,到毛乌素沙漠边缘,从沟壑纵横的高原土坡,到峰峦叠嶂的秦岭深处,他们让飞播林从星星点点,到聚成块、连成片,成为绿色长龙:国家“三北”防护林成林超过1000万亩;在陕北播撒出165个万亩以上的连片绿化基地,形成400余公里的“绿色长廊”;在汉江、嘉陵江和丹江上游造林570余万亩,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飞播造林基地……他们连续40多年为祖国播种绿色、为人民播撒希望,飞播航迹遍及内蒙古、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 7 省(自治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超过2600万亩,播撒草籽树种1万余吨,在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重要绿色屏障,创造了生态奇迹。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和地方林业人员,定期走进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播区察看植物生长情况。(刘畅 摄影)

阿拉善左旗第八小学的学生展示以飞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丁少轩 摄影)
柯柯牙:让荒漠变绿洲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新疆重点风沙策源地,是抗击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最前沿。20世纪80年代,沙漠离阿克苏市城区只有6公里,且以每年5米的速度不断逼近。

1986年,阿克苏地委、行署为了根治沙害,经多方调研和周密策划,决定在温宿县柯柯牙镇的荒原营造大型防风固沙生态林,进行了全民义务植树绿化国土的大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克苏地委、行署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构建起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生态发展新格局,全地区森林总面积从 2012年的876.24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1737.2万亩,国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8%,林果总面积达到450万亩。昔日“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的阿克苏,如今已是“风拂杨柳千顷绿,水润桃杏万园红”的茫茫林海。

柯柯牙纪念馆成为人们学习柯柯牙精神的“红色打卡地”。(视觉中国 供图)

果农在温宿县柯柯牙镇戈壁新村为杏树嫁接。(视觉中国 供图)

游客在柯柯牙第四期绿化工程、温宿县十万亩生态园简约化栽培示范基地采摘苹果。(视觉中国 供图)

温宿县的柯柯牙绿化工程。(视觉中国 供图)
库布其:为国际治沙提供中国经验

黄河“几”字弯之南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曾经“如烟黄沙遮蔽日,生机绿木断绝地”。库布其人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创新沙漠治理模式,实现库布其沙漠治理总面积达到900多万亩。目前,库布其沙漠已有三分之一面积被绿化,植被覆盖率由30年前的3%提高到了 53%,动植物由100多种增加到530多种,京津地区的沙尘灾害减少了90%。如今,库布其沙漠变成了祖国正北方的一枚“绿宝石”。

2019年7月27日,习近平主席向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沙区农牧民几代人接续奋斗数十年,在沙地植树造林,如今,大漠披上了绿装。(内蒙古图书馆采编中心 供图)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通过“水汽种植法”10 秒就可以种一棵树,而且提高了成活率。(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影 )

生态、民生、经济的平衡驱动,让沙漠变成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资产。图为库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内蒙古图书馆采编中心 供图)
塞罕坝机械林场: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

塞罕坝位于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处,河北省最北端。从1962年开始,三代塞罕坝人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将这片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高岭改造成面积115万亩、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

50多年的时间,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8%提高到82%,林木总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万立方米。塞罕坝每年为净化水质和涵养水源达到2.74亿立方米,固碳81.4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是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视觉中国 供图)

塞罕坝机械林场绿意盎然。(视觉中国 供图)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奔跑嬉戏的儿童。(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影)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新发展阶段,防沙治沙工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脱贫成果巩固、民族和谐、边疆稳定,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第五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2.12万平方公里,还有30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全面推进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特木尔巴根 李琳 编辑 潘璇 制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