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 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玛纳斯》 >> 正文

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 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玛纳斯》

2022-08-25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撰文 约提克尔·尼加提 摄影

7月13日,在新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观看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称赞他们的表演非常有感染力。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

《玛纳斯》《格萨(斯)尔》《江格尔》一起并称我国三大英雄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强调了三大史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被国内外史诗专家誉为“当代荷马”的居素普·玛玛依老人,在90多岁高龄时和群众同台表演《玛纳斯》。
《玛纳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英雄史诗,共有8部18卷、23.4万多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活态口头史诗的代表作。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盖孜村,柯尔克孜族牧民在演唱史诗《玛纳斯》。

居素普·玛玛依(左一)所演唱的讲述玛纳斯家族8代英雄业绩的8部23万行的《玛纳斯》唱本,是目前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史诗杰作之一。图为20世纪70年代,《玛纳斯》工作组在为居素普·玛玛依的演唱录音。(春世增 摄影)

《玛纳斯》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柯尔克孜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自19世纪以来,经过各族学者的不断搜集记录、研究阐释,《玛纳斯》作为一部从古流传至今的口头史诗文类代表作,为学术界对人类口头文化传统尤其是口头史诗这一文类的准确认知和解读提供了范例。同时,无论从篇幅、结构还是从内容来看,《玛纳斯》都为世界罕见,打破了西方学者所谓“中国无史诗”的谬论。2006年,《玛纳斯》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玛纳斯》的雏形产生于10世纪左右,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到16世纪至17世纪逐渐定型为今天这样规模宏大的史诗杰作,其内容涉及古代柯尔克孜族的政治、经济、宗教、历史、哲学、美学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玛纳斯》凝聚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对世界的认识,是经过千百年锤炼、打磨而走向艺术巅峰的口头史诗杰作。它是柯尔克孜族人的集体历史记忆,是由一代代史诗歌手玛纳斯奇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与听众交流互动,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史诗讲述了玛纳斯及其子孙7代前赴后继,率领柯尔克孜族人民抗击外来入侵者的斗争事迹,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顽强不屈、团结一致的英雄主义精神。

2012年,史诗研究国际峰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在史诗演述会上,来自新疆的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艺人买买提阿力·阿拉马提现场演述。(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影)

玛纳斯奇在演唱过程中,为配合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善于用眼神和动作来增加表现力。图为阿合奇县的玛纳斯奇。

阿图什市哈拉峻乡的两位传承人在交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玛纳斯》代表性传承人沙尔塔洪在传承人培养班上进行交流演唱。

《玛纳斯》史诗的人民性特征早已为学术界所充分肯定。史诗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以及民族团结、维护和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题是其核心思想的价值体现。从内容方面讲,《玛纳斯》史诗通过描述武力超群、爱家爱民的英雄群体,突出表现了豪迈的英雄主义,表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虽然史诗的核心情节脉络是围绕主人公玛纳斯而展开,但最终体现的是集体的力量,是团结的力量。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需要深入挖掘《玛纳斯》史诗所蕴含的独特而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从而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2011年12月,新疆《玛纳斯》研究中心在新疆师范大学成立。

在《玛纳斯》国际演唱会上,郎樱教授(左)和研究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化的古丽巴哈尔博士在交流。

获玛纳斯勋章的中国学者胡振华。 (民族画报记者 央金 摄影)

本文作者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研究员(右一)与玛纳斯艺人交流。

以《玛纳斯》为题材的各种文创产品很受欢迎。
《玛纳斯》生动体现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玛纳斯》不仅展示了古代的柯尔克孜族人民战胜敌人、追求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而且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唇齿相依的共同命运。广阔的大漠草原上比邻而居的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蒙古族、满族、锡伯族、塔吉克族等众多民族的古代生活画面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通过表演者的生动演绎、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旋律得以展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遗产,《玛纳斯》是我国新疆地区各民族十分喜欢的英雄史诗。在新疆各地,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等各族群众都喜欢聆听玛纳斯奇的演唱。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都重情义,讲义气,对朋友肝胆相照。玛纳斯与契丹勇士阿勒曼拜特、哈萨克英雄阔克确的友谊是史诗第一部的精彩华章。这些优美篇章对深入研究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玛纳斯》成为“一带一路”上民心相通的桥梁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各民族学者共同努力下,《玛纳斯》史诗的搜集、记录、翻译、出版、研究等方面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国创立、发展的《玛纳斯》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我国《玛纳斯》学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也离不开汉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各民族几代学人以及史诗歌手玛纳斯奇的共同努力。有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玛纳斯》搜集、翻译、研究工作,为我国《玛纳斯》学的创立和发展献出生命的刘发俊、尚锡静、帕自力、艾散拜·马提力、玉赛音阿吉、萨坎·奥木尔、张彦平等人;有年过耄耋,却依然坚持为我国的《玛纳斯》作出不朽贡献的郎樱、胡振华等老一辈学人;有将《玛纳斯》史诗视如自己生命,克服各种困难加以传承保护的居素普·玛玛依、艾什马特、萨特瓦勒德等老中青玛纳斯奇们的薪火相传。通过几代人的奋斗,2011年,新疆师范大学成立我国最大的《玛纳斯》研究基地——《玛纳斯》研究中心,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国内《玛纳斯》传承人及传承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

毡房、草原都是传唱《玛纳斯》的场所。(韩连赟 摄影)

在乌恰县玛纳斯风情园的雕塑前留影的人们。

2021年,由中央歌剧院艺术家们用歌剧形式演绎的《玛纳斯》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费斌 摄影)

今年4月,经过17年的艰辛努力,8部《玛纳斯》(共18卷)23万多诗行、2000余万字的汉译本终于完成,并首次以完整的形式问世。这标志着我国《玛纳斯》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仅完成了我国乃至世界史诗学界长期以来的夙愿,也是我国《玛纳斯》学研究登上的另一个高峰。现已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土耳其文、日文等多种译文版本出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新时代,为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唱千年的文化瑰宝《玛纳斯》已成为“一带一路”上民心相通的桥梁,在增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与人类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人心相通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琳 实习生 曹艳煊 李浩楠 编辑 杨显国 制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