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贵喜:扎根田野苦求索 情系非遗守初心
“田野调查是一种文化苦旅。用心、用情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虽‘衣带渐宽’,但我无怨无悔。”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柏贵喜说。
投身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研究事业30余载,柏贵喜始终坚持立足民族地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民族地区重大现实问题,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研究。他坚持在田野中寻找答案,把论文写在西部地区的大山里。自1990年工作以来,柏贵喜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足迹遍布武陵山、五指山等民族地区。近年来,他将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09年,柏贵喜获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奖,2014年,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201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被评为湖北省“最美社科人”。
柏贵喜常对学生们说:“理论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我们的研究就是要从书斋走进田野,从书本走向现实,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他坚持科研反哺教学,通过民族学基础知识应用价值的理论分析、案例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柏贵喜先后指导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70余名。他注重培养学生们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立足田野调查、坚守学术规范、践行独立思考、具有社会担当的学术品格。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毕业后有的进入文化部门从事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有的在学术研究中主动参与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实践,并成为岗位上的业务骨干。
风雨三秩初心未改,年近花甲仍在前行。“在未来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我将牢记初心使命,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奉献自己的力量。”柏贵喜说。
(中南民族大学 供稿)
高莹 实习生 李叶玲 袁美 编辑 卢旭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