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让幸福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易地扶贫搬 迁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强调“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打赢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界定了需要搬迁的人群,规定了安置点如何选择、安置的人口规模等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成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设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易地搬迁人口全部入住。此外,在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等后续扶持工作中,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就业比例达73.7%,搬迁贫困家庭中有劳动力家庭就业比例占94.1%。2020年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对外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
如今,贫困群众搬出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迁进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住有所居、住有优居,幸福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搬入新居的群众发自内心地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施如此规模、如此艰巨的伟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的巨大优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报道,一起感受村民们搬迁后迎来的喜人变化和创造未来的昂扬信心。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始终惦记的地方。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调研,走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和干部群众围坐在火塘边一起谋划精准脱贫之策。凉山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加强对村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教育,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如今,走进凉山州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漂亮新房,青瓦黄墙、雕花木窗,尽显彝族文化特色。近年来,三河村不断加快推进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云木香种植和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又名“悬崖村”,曾经,村民回村子必须攀爬17段藤梯。2016年,藤梯升级为钢梯。现在,84户贫困户全部从山上的土坯房搬下山,住进了政府扶贫安置点里的楼房。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活环境、发展产业,安置点周边1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启动,为村民提供务工岗位;青花椒、油橄榄等产业蓬勃发展;曾经连绵险峻的高山、原生态的彝族村落也变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一条以旅游业为主、养殖业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南坪社区是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的4个安置点之一。作为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昭觉县内的4个安置点提供了4057套安全住房,安置贫困户超1.8万人。夏天,孩子们在秋千架和锻炼器材上玩耍,社区是他们的乐园;年长的阿妈们拿出针线,一起坐在楼脚的阴凉处刺绣;不知道谁家的窗户里飘出一阵香味,那是凉山特有的酸菜汤的味道。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有136万贫困群众迁入安全的新居。这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百万人新生活的开始。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聆听总书记亲切嘱托的村民李应川至今倍感温暖,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信心。
2018年,古浪县政府在黄花滩建了生态移民区,李应川一家人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如今,一排排整齐的住房、笔直宽阔的硬化道路、健身器材齐全的活动广场和就在家门口的学校,让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当地建成绿洲小城镇和12个移民新村,搬迁入住南部山区贫困人口1.53万户、6.24万人,实现3个乡镇和58个贫困村的整乡整村搬迁,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
为加快推进搬迁后续的扶持力度,古浪县扶持搬迁群众持续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精细果蔬,以肉羊、肉牛养殖为主的暖棚养殖,累计建成日光温室7828座1.6万亩,养殖暖棚2.4万座133万平方米,果蔬年产量达6.5万吨,畜禽存栏量达132.3万头(只)。如今,富民新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9年的5572元增加到2021年的7500元。
富民新村富民完全小学是易地扶贫搬迁建在家门口的学校。近年来,富民完全小学师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不断推进足球、音乐等社团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教育。”富民完全小学校长朱世云说。
红寺堡,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上,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20世纪末,伴随着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实施,黄河水经多级泵站逐级上扬近300米,最终流入红寺堡的土地里。整座县城从无到有,平地而起,黄沙地上累计搬迁安置宁夏南部8个县区贫困人口共计23万人。在红寺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是当地移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共同心声。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生态移民村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村民刘克瑞每每回忆起总书记到他家,都感到无比温暖和幸福。如今,刘克瑞一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摘掉了多年穷苦的“帽子”,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昔日荒滩变成塞上江南,城乡绿化综合覆盖率达26%,红寺堡的移民都喝上了净化过的黄河水,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整洁的移民新居,硬化的村庄路面,孩子们欢快的笑脸,还有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站在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一位村民自豪地说:“互联网已经进村入户了,城里有的,这里也有了”。弘德村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逐步健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10686元增长到2021年的12500元,增幅至17%,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42万元。
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是移民村美好蓝图的见证者也是建设者。“我们希望打造塞上乡村乐园,盘活‘乡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任军满怀憧憬地说。
“十四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继续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梦圆安居群众衷心感谢共产党的话语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我们现在好瓦房住着,自来水也吃着,好路也走着呢,现在的日子比油果子甜!”——布楞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马麦志说。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建设中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山大沟深的沙沟山,不受的寒苦了,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平川里拔起了新村……”——班彦村村民自编的“花儿”唱出了山村生活的巨变。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了解搬迁群众就业情况。“感谢好政策,不仅给我安了家,还给了我稳定工作,工厂开到家门口,时间自由支配,家里厂里两不误!” ——锦屏社区工人张运弟激动地说。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考察,走进藏族群众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总书记来到我们村,让大家对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坚信明天一定会更好!”——果洛藏贡麻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说。
高莹 实习生 吴安慧 李楚儿 尚钰梓 王晓庆 编辑 潘璇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