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betray雷竞技 > 兴龙江促发展 富边民暖人心——兴边富民行动推动黑龙江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20年 >> 正文

兴龙江促发展 富边民暖人心——兴边富民行动推动黑龙江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20年

2020-09-08 本刊综合报道

位于黑龙江省境内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

兴边富民行动在黑龙江省绵延走过20载,从“北极”漠河到“东极”抚远,从乌苏里江边到兴凯湖畔……在2981公里的边境线上,为边境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带来了幸福生活。

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部的边疆省份,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137万少数民族人口,18个边境县(市、区)有少数民族聚居村156个。这里资源丰富,森林、石墨、黄金、煤炭储量居全国前列,是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

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以兴边富民行动规划为引领,认真落实各项支持政策,释放发展动力,极大地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截至2019年,全省18个边境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1455亿元,比2010年增长79.4%;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46元,比2010年增长140.3%。截至2019年末,黑龙江省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200元,连续7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是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关键战役,这场战役的决胜无疑又是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利好。”黑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刘明说。

跨越发展不放松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抓手,在边境地区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却没有办到的大事,让一项项发展措施和惠民政策不断落实,促进着边境地区的长足发展。

黑龙江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认真落实“兴边富边”战略规划,按照“主线畅通、多点联通、抵边贯通”的思路,以改善边境交通条件为重点,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优化沿边重点城镇衔接,促进沿线及沿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边固边、兴边富民。同时,将打通“毛细血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作为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进一步延伸,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边民生产、生活出行条件更加便利。“十二五”以来,黑龙江省还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饮用水源工程建设,2016至2019年,成功解决770个村屯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9年底,边境县(市、区)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农村饮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水源充足、优质。

黑龙江全省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面公路。图为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的路面硬化成果。(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2019年,黑龙江省充分利用我国南方产业和资金涌进黑龙江、国家新批准黑龙江省自贸区建设、边境地区连通中俄铁路、公路大桥建成并即将通车等有利条件,促进产业发展。着力提高边境地区低保、边民补助等各项生活性补助资金标准;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发放创业补贴;以加快交通网、供水网、信息网等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力打造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到哈尔滨市3小时经济圈;实施边境县(市、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4G通信基站项目建设,逐步推进边境交通沿线通讯信号全覆盖。

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是中俄首座跨界河铁路大桥。

跨越佳木斯、双鸭山、鸡西三市地域的建虎高速公路。

2016年,“哈绥俄亚”陆海联运班列正式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开启了绥芬河市跨境运输陆海联运的新征程。

2016至2020年,黑龙江省共拨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7.3亿元,建设产业发展项目260个,优化民族乡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全省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针对民族地区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情况,黑龙江省积极引导民族乡村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收入,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为抓手,大力推动边境村寨旅游业的发展。2019年底,边境5个国、省级贫困县和28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

黑龙江省粮食年产量突破1500亿斤,连续8年领跑全国。图为密山市的稻米现代加工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视察后,该村发展了旅游、特色种植等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图为尤桂兰(右)家的幸福生活。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黑河市边疆村欢度巴斯克节。

中国“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在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兴边富民的好政策为这里带来诸多变化。过去的鄂伦春人住在桦树皮搭建的“撮罗子”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缺医少药,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如今的新生乡路通了,民富了,鄂伦春族村民在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现在的鄂伦春人住上了国家免费盖的砖瓦房,家家有电视、户户通自来水。孩子们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进入大学校园的鄂伦春学生越来越多了。”全国人大代表、曾任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说。

近年来,通过多方支持,新生乡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鄂伦春民俗文化”和“北方游猎第一乡”两张特色品牌。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现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每年平均接待社会团体及游客3万余人次。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新生乡还成立了多家旅游公司,村民以出资入股的方式参与旅游发展,制定旅游路线、打造旅游产品、提供旅游配套服务,人均收入达到16534元。文化旅游已成为带动全乡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新生乡除了发展鄂伦春马养殖业,柳蒿芽、老山芹等山货特产的采摘外,还发展挂袋木耳、松杉灵芝种植等绿色食品产业,让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为主、产业为辅,带动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生鄂伦春族乡特色民居依旧保持着鄂伦春族原有的民族特色。(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迎接节日到来的鄂伦春族家庭。

冰雪渔业唱好新时代船歌

夏季正是水草丰美,鱼儿生长的旺季。地处三江交汇处的黑龙江省同江市凭借辖区内206公里长的水域、7万亩的水域滩涂养殖面积,大力发展水产渔业,赢得了“中国鳇鱼之乡”的美名。

近年来,黑龙江省充分发挥同江市等18个边境县(市、区)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推进特色渔业、休闲渔业、冰雪渔业经济和稻鱼综合种养业发展,在穆棱、绥滨、爱辉、逊克等地区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和冷水鱼繁育养殖基地。持续在同江、抚远、密山市兴凯湖等边境水域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加快恢复鱼类资源,强化水产品营销及加工,引导渔民创新创业,让渔业发展成为兴边富民行动的“生力军”。

依托界江风光和特色资源,同江市许多边境乡村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发展。(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的晨捕撒网。

制作鱼干。

据统计,2019年,黑龙江省18个边境县(市、区)水产养殖面积达91.68万亩,占全省养殖面积的15.27%;水产品产量8.37万吨,占全省水产品产量的12.9%;名特水产品养殖产量2.01万吨,其中,鲟鳇鱼产量330吨、河蟹503吨。边境县渔业经济产值达到27.75亿元,占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18.65%,渔业带动劳动力就业达2.98万人。

“去年合作社线上线下接单,销售额达50多万元。”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海珠手工艺品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王海珠说。王海珠带动周边53位村民增收致富,2015至2019年,八岔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00元提高到17957元,八岔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102元提高到22150元。

同江市共裕鱼皮工艺品有限公司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

赫哲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有5000多人,在同江,走下渔船上岸的赫哲族,主要聚居在街津口和八岔两个乡。当地的赫哲族从濒临消亡到定居渔猎,从单一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当前多业并举的跨越式发展,始终坚守古老技艺,积极投身绿色订单农业、特色渔牧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立足特色优势开展多种经营。赫哲族村民通过晾晒大马哈鱼皮,制作鱼皮衣、鱼皮画、鱼皮挂件等方式,从渔猎文化中衍生出的传统生活方式,如今正成为发展致富的卖点,也让赫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唱出乌苏里船歌“双手赢得丰收年”的新内涵。

同江市扶贫产品特卖展销周上的鱼皮手工制品深受游客喜爱。(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这里的渔民转变了传统的“猫冬”观念,通过充分挖掘渔猎文化资源,讲述边境渔猎文化,让休闲渔业得到长足发展。八岔赫哲族渔猎文化节作为“佳木斯·同江中俄边境文化季”系列活动之一,以“赫哲之夏·相约八岔”为主题的八岔赫哲族渔猎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4届。文化节通过品尝全鱼宴、鱼皮技艺展示、伊玛堪表演等特色形式,展现了赫哲民族乡的文化魅力。每年文化节,中外来宾不仅可以品尝赫哲族传统美食“塔拉哈”、杀生鱼、炒鱼毛等,还可以欣赏到赛龙舟、“顶杠”“鱼王角力”等赫哲族传统竞技项目,享受到《神韵赫哲》《江畔神韵》等颇具民族风情的视听盛宴。

赫哲之夏,相约八岔。图为八岔赫哲族渔猎文化节开幕式。

八岔赫哲冬捕节上丰收的渔民们。

“佳木斯·同江中俄边境文化季”系列活动之赫哲龙舟赛。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的特色民居。(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小船儿跟着大船走,新时代的船歌人人唱。在通往幸福奔小康的道路上,八岔赫哲族乡正在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

神州北极 生态致富

在黑龙江省西北部,有一座中国最北的边陲城市——漠河市。它东临黑龙江,西倚大兴安岭,一衣带水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漠河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河川蜿蜒交错、森林苍翠茂密、生态原始自然,形成了“山环水抱漠河城”的胜景,所辖5A级景区北极村也是中国唯一可观赏到极光的地方,漠河也因此被称为“神州北极”“极光城”。

漠河神龙湾秋韵。(陈德成 摄影)

漠河市与俄罗斯赤塔州、阿穆尔州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2公里,具有“一市对两州”的区位优势,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漠河口岸。近年来,漠河市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紧抓转型发展机遇,积极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辐射带动作用,精准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北”字资源,日益红火的旅游业让漠河“神州北极”这张旅游名片享誉中国。2019年末,香港游客陈丽华专程坐了两天的飞机,来到了祖国最北端的北极村跨年,她感觉特别有意义:“这里的风景非常漂亮,到处都是白雪茫茫的景色,对于像我们一样没见过雪的南方人来说,看哪儿都感觉特别美。我争取夏季或秋季再来一次漠河,欣赏这里的夏秋美景。”

“找北游”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北极村观光。(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游客乘坐游艇饱览北极村沿江美景。(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对漠河来说,落后的交通一直都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兴边富民的春风一路吹向祖国最北端,2000年以来,漠河市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入,一条条通村公路竣工完成,让当地的交通网络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便捷的交通也为北极村、北红村这样的边境村庄迎来了发展机遇,敲开了旅游致富的大门。

据北红村村民张春波介绍,没修公路之前,从县城到北红村要三四个小时。如今村村通公路,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村里。“路通了真是方便多了,来北红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经营的农家院一年能收入十来万元,这在以前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张春波说。

旅游这一富民产业的推动力,在漠河得到了凸显。旅行社、旅游车队、宾馆民宿、餐饮零售等服务业蓬勃发展:漠河的旅行社从零发展到现在的70家,导游100多人、旅游车辆700多辆、家庭旅馆240余家、个体餐饮500多家,日接待能力达1万人次以上。从事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有23家,经销店400余家,旅游纪念品达到10余类、400多种。如今,漠河旅游业遍地开花,沿江旅游村亮点多多,仅北极村、北红村就有80%以上的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真正变成了百姓的金山银山。

随着北极村的旅游不断升温,2019年民宿数量达到了178家。(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北红村有150多户人家,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张春波正在打扫卫生。(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北极村供销社始建于1956年,2002年转为个人经营,如今也是特色旅游景点之一。(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2019年,漠河市全年接待游客23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2.5亿元。目前,漠河已规划开发北极村、北红村、洛古河、古金矿遗址及地质公园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包括自然、人文景观7大类,100多个实体景点,许多景点已蜚声海内外。

2019年第五届漠河极寒挑战文化节。

在漠河可以享受到泼水成冰的乐趣。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黑龙江省民宗委提供)

王京莉  高莹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