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黔西南州、孝感创新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造福各族群众的重要举措。
国家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的指导,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局面。
全国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各族群众之间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不断涌现:福建省泉州市的新疆小伙儿筹办“民族一家亲”抗疫爱心厨房,7天向一线抗疫人员免费派送3000多份爱心餐;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将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努力提高各族群众的收入水平;湖北省孝感市与新疆“结亲”对口援建,在新疆投资建厂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发生在各地的民族团结故事正是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写照。
福建省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历史上,繁荣的经济贸易促进泉州成为各民族多元融合的典范。如今,欣欣向荣的民营经济,再一次让泉州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全市少数民族人口31.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比过半。长期以来,泉州市大力发扬丝路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泉州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发扬“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坚持协同推动,提升民族工作力度。泉州不断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跨部门协同,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统战部门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民族工作新格局。以鲤城区、丰泽区、晋江市等3个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试点单位为重点,设立专门机构,构建起协同高效的服务管理网络。
发扬“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全面驱动,延伸民族工作广度。为了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融入、过得好,泉州推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鼓励和支持用工企业开展举行升国旗仪式、开设普通话培训课程、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等主题活动,帮助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缩短进入城市后的适应期。连续14年举办泉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全市先后有6个集体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发扬“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坚持统筹推进,拓展民族工作深度。泉州探索互嵌式社区治理新模式,着力推动城市民族工作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丰泽区源淮社区以网格为单元,组建民族团结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建起居委会、小区物业、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并不断探索创新,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2022年3月,面对新冠疫情,全市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涌现出一批各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从新疆来到泉州的麦提托合提·杰力力,经营着一家有40多名员工的农副产品公司。疫情期间,他筹办“民族一家亲”抗疫爱心厨房,7天免费派送3000多份爱心餐给一线抗疫人员,为第二故乡的疫情防控贡献力量。这个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阿力”的年轻人,是为泉州抗疫贡献力量的各族干部群众的缩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果在疫情防控一线得到检验,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生动例证,彰显了铭刻在各族人民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泉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供稿)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释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红利,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018年12月,黔西南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全州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5个、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模范个人3名。通过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已成为全州各民族共同的信念。
村寨靓丽 特色鲜明。黔西南州把创建与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找准旅游发展定位,采取“基础设施+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等多种模式。把农文旅项目融合到创建实践中,打造了兴义纳灰村、兴仁鲤鱼村等创建示范村寨,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多彩文化 风情浓郁。黔西南州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相结合,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利用“三月三”“六月六”“火把节”等节庆,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营造民族和谐的良好氛围。
产业发展 民富村美。引导各族群众找准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与创建双融合、双促进。位于义龙新区顶效街道的楼纳村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楼纳村积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推进3000多亩高标准土地整治,打造“田成方,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的特色田园新景象;开展规模化生产,打造“烤烟+油菜”示范基地。盛开的油菜花吸引了众多游人,也点亮了村民的生活。
楼纳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仅仅是黔西南州美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的黔西南,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安居乐业,美美与共,其乐融融,正谱写民族团结、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黔西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供稿)
近年来,湖北省孝感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将高质量做好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紧密结合,把帮助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来孝务工就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紧抓实。实施产业援建、就业援帮、人文援助,促进了两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产业援建,提供交融发展的硬支撑。孝感先后组织25家企业、8批次到新疆对接援建工作,共计援助资金4736万元;协调4个现代化纺织分厂50万锭高档纺纱项目落户新疆,共吸纳当地群众4800余人就业,带动一批相关行业群众增收致富。孝棉集团作为湖北省棉纺织龙头企业,是湖北对口支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最大的民营企业,于2015年在全省率先投资新疆博尔塔拉市,建立了4个分厂。在新疆博尔塔拉市、阿拉尔市共投资21亿元建设了现代化的纺织工业园,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
就业援帮,增强交融发展的幸福感。为帮助新疆籍员工“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孝感推动建立协调配合、教育培训等6项机制,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建立13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培训点,常态化开展“五个认同”“四联四送”“四爱四争”教育活动。自2016年9月起,8家企业累计为新疆籍员工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人文援助,谱写交融发展的新篇章。倾真情为新疆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在企业广泛开展“双结双促”联谊帮扶活动。孝感市依托丰富的各类文化资源,借助城市文化客厅、博物馆、文化公园、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组织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2021年9月,《青色草原,多彩家园——博州博物馆民俗展》在孝感市博物馆展出,有力促进了鄂博两地文化的深入交流。越来越多扎根孝感的新疆群众,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2020年疫情期间,在孝感的各族群众自发自愿捐款捐物。面对抗洪抢险、扶贫助困等急难险重的任务,各族群众主动参与、奉献爱心,涌现了如则麦麦提·艾拜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他们与当地群众亲如一家、融为一体,共同为孝感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事业作出贡献。
(孝感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供稿)
石薇 实习生 周洁 田卓燕 编辑 卢旭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