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银衣扮靓苗家妇女——记贵州台江苗族银饰制造工艺
我国苗族银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作工艺精湛,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堪称“无字史书”。
对于苗族妇女来说,每一件银饰都是宝贵的,它们或来自家族的传承,或寄托着父辈祖辈的殷切期望。在这一过程之中,银匠师傅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以代代传承的技艺打造出一件件精美银饰,也为每一件银饰的传承“保驾护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苗族的银饰工艺分为施洞型、巴拉河型、黄平型,集中了苗族银饰精华。台江苗族银饰无论在品种、图案设计和制作组装上都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2011年,台江县的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台江苗族银饰制造工艺独特,锻造技术可谓炉火纯青。制作工具主要有风箱、火炉、锤、钳、剪刀、压模、吹管、煤油灯等。银饰的样式经过银匠师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制作,要经过铸炼、捶打、焊接、拉丝、编结、压丝、掐丝、压花、镂花、洗涤等几十道工序,其中焊花工艺极为精湛。用纤细的铜质吹管将煤油灯上的火焰吹入氧气,类似氧焊的火苗将相关部件的结合部熔化焊接,不留痕迹,体现了高水准的传统手工艺制造水平。
台江苗族银饰主要有银角、银雀、银簪、银梳、银头花、耳柱、项圈、胸锁等,以片片“银片”覆盖上衣,称为“银衣”,有的银衣由上百两的银制作而成。在台江,每逢姊妹节、龙舟节等苗族传统节日,苗族妇女身着盛装银饰,出现在各个踩鼓场、芦笙堂,她们所到之处,便是一片闪着银光的“海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发展乡村旅游和对外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苗族银饰。如今,台江的苗族银饰也成为游客青睐的纪念品。越来越多的苗族匠人看到银饰工艺的市场发展空间,办起了银饰加工作坊,这也成为当地老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在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的带领下,当地很多年轻人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立足家乡,潜心学习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历史悠久的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如今,精彩的苗族银饰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石薇 高莹 编辑 卢旭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