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立德树人 服务民族教育
5月15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青春向未来红歌颂党恩 喜迎二十大”红歌合唱比赛在学校体育馆激情唱响。此次活动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实践。建校37年来,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课程体系和德育体系。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是各族学生切磋技艺、开展广泛交流的舞台。图为学院2021年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各族学生共跳民族团结同心舞。
2022年4月,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各民族守望相助 结对子追梦伴飞”案例入选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公布的2020-2021年度全国西藏班新疆班创新案例。“追梦伴飞”活动通过将学习成绩优秀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本专科学生与基础相对薄弱的西藏班高中生分组结对,以学业帮扶为基础,促进人际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自2018年以来,先后有1000多人参加“追梦伴飞”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收获了友情亲情,感悟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快乐成长。
2019届预科结业生尹欣然是“追梦伴飞”活动的参与者。她说:“在与藏族同学伴飞的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自己、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互帮互助的快乐,更获得了值得铭记一生的纯真友谊。伴飞生活是我大学生活中最快乐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作为伴飞对象,西藏班高中学生代表尼玛加布说:“通过活动,我感受到浓浓的家人情谊,这是来自民族大家庭的爱,是民族学院给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关怀。”通过开展“追梦伴飞”活动,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西藏班学生成绩普遍显著提高,不仅得以升入理想高校继续深造,更与各族学生形成兄弟姐妹般的深情厚谊,在远离家乡的河北收获了“家”的温暖。“追梦伴飞”活动为各族学生植入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基因。
澜沧江边,阿里高原,西藏班孩子的家就在那里。2021年7月,学院院长刘森、副院长白少双与西藏高中部教师,利用护送西藏班学生返乡之机,开展深度家访活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把深入西藏班孩子家中进行家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培养西藏班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维护民族团结栋梁之材的关爱之旅。
短短10天时间,老师们顾不得劳累和高原反应,一路翻山越岭、一路昼夜兼程,行程1万余公里。西藏地域广阔,道路多险阻,同学们的家又相距较远,连续驱车六七个小时乃至超过10个小时都是常事,有次甚至用了18小时,凌晨4点才到达,但稍事休息后老师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家访。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对47名学生的家访。
每到学生家中,学院老师与家长亲切交流,了解家庭情况,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共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老师们的到来,传递了学院的关心和温暖,让高原上的学生和家长感动不已。家访之路虽短短不足半月,却让每位教师对学院西藏班办学目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更好地因材施教、精准施教提供了重要支撑。学生家长的期冀点燃了教师们为人师者的使命,更加坚定了教师们教育援藏的信心和决心。刘森在家访结束时感慨:“一路深度家访,万般爱涌心头。孩子、家长的期冀,都化作一杯杯浓浓的酥油茶,浓缩成一片片碧绿的青草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考,点燃着我们为人师者的责任。此行不虚!”
为把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落到实处,学院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利用京津冀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组织西藏班学生外出研学,做到“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三个维度的立体统一。学院开展“天安门的向心之旅”“西柏坡、狼牙山的红色之旅”“长城、邯郸的历史文化之旅”“雄安的未来之旅”“高端实验室的科技之旅”“秦皇岛的自然风光之旅”等活动,使西藏班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祖国富强、山河壮美,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每次研学活动都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西藏班学生深受教育,他们深情表达:“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学们表示一定铭记历史,将先辈的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为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路径,学院成立艺苑工作室,依托书法、绘画、演讲、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象化到教育实践中,使同学们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巩固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在审美体验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育实践,让河北大地绽放美丽的格桑花,结出民族团结的石榴果。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供稿)
康梦婷 编辑 卢旭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