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刘春丽和她的布扎 >> 正文

刘春丽和她的布扎

2022-05-27 陆向荣 撰文摄影

布扎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的一种手工艺制品。刘春丽是从小生活在大理巍山古城的汉族,她和她的家人已完全融入了巍山古城的多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刘春丽以白族传统手艺为创作根基,创新了布扎,又给她的公司取了一个响亮的彝语名字“阿依布玛”(彝语,意为心灵手巧)。

刘春丽在棉布上按照固定的图样描摹布扎“样子”。

连续几场秋雨后,巍山古城的清晨,已略有些寒意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开南村大富建材城的一幢小楼里却热气腾腾,44岁的刘春丽,已带着10多名妇女开始了一天的“作业”。2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各种彩线、土布、玻璃小珠、铜片、布纽扣以及剪刀、扳指摆放有序,这些零零散散的材料经过工人们的一双巧手加工,历经数十个小时后,将变成一件件造型各异,精巧可爱的巍山传统民间手工艺制品——布扎。

刘春丽制作的布扎成品。

巍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文化丰富多彩。“在巍山,每年端午节这天,孩子胸前必定要挂一串布扎,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刘春丽说。她出生在巍山县南诏镇开南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奶奶胡宗玉心灵手巧,是当地缝制布扎的好手。长期耳濡目染,刘春丽也对布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学做一些简单的物件,并和奶奶到街上卖。

初中毕业后,16岁的刘春丽到当地扎染厂工作,做过扎染工、车工、缝纫工……工作之余,她一直喜欢做布扎。“一个布扎看着简单,但要做得更好、更精细,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工艺,才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2008年,刘春丽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和丈夫从扎染厂辞职,在家人的支持下租了个古院落,全身心投入到布扎制作中。

刘春丽和丈夫都是布扎制作能手,因共同的爱好相知相恋,共同走过了 18年的时光,他们的家庭也被评为“大理州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

“布扎的做法都差不多,但怎么设计造型,如何配色就要动脑筋了。平时见到好看的图样我都会记录下来,画成不同的‘样子’。”在刘春丽的手中,一块块普通的布料仿佛有了灵性,变身为栩栩如生的动物、漂亮的香包……她也在当地文旅部门的支持下,到上海等地接受培训,制作技能进一步提高。

2014年,刘春丽用多年的积蓄购置了厂房,筹办公司。装修厂房、申办营业执照、招聘员工、购买设备……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当年11月,巍山县阿依布玛民族工艺有限公司开业了。如今,公司有固定员工20多人,居家零活就业800多人,产量最高时一年支出劳务费120多万元。

刘春丽(右)和工人一起制作布扎挂件。

“只有紧跟市场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继续向前走。”刘春丽说,阿依布玛民族工艺有限公司自创办以来,不断更新产品,在旅游市场中找到销路,开创了“布产业”新天地。公司产品先后参加了2015年中国南亚博览会、云南省文博会,上海民博会等,部分产品已销往海外市场,实现年产值380多万元。

刘春丽在店里整理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服饰。除了布扎,公司还根据市场需求,加工民族特色服饰。

刘春丽积极参与当地精准扶贫事业,对山区农村留守妇女进行布扎刺绣技能培训,建立长期合作,通过“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她们利用农闲时间从事布扎刺绣,实现脱贫致富。2017年6月,刘春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7年9月,她被评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同年12月,被巍山县命名为首届“兴巍优秀人才”;2020年12月,被命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布扎代表性传承人……

罗存英(右)将初加工的一竹篓布条交回工厂。在巍山县,像罗存英这样在家利用空闲时间为“阿依布玛”加工布条的妇女共有 800 多人。

如今的刘春丽,还被当地文旅部门聘请为非遗志愿者,经常参与非遗进基层活动。“我的布扎技艺来源于我的长辈,我要把它传承下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刘春丽在巍山县城南街开起了巍山布扎传习所,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讲授巍山布扎的技艺,展示巍山地方特色文化。

小小布扎大市场,一针一线传非遗。巍山布扎这一传承了数百年的古老工艺,正在刘春丽和“阿依布玛”姐妹们的针尖下焕发着勃勃生机。

刘春丽向前来布扎传习所参观的巍山县非遗传承人们介绍布扎产品和她的传承创新方法。

刘春丽在布扎传习所教孩子们制作简单的布扎。每到节假日,左邻右舍的孩子和游客都喜欢来这里体验布扎的制作过程。

闲暇时,刘春丽喜欢坐在工作室临街的草墩上,边做布扎边和邻居聊天。

滕俊 编辑 潘璇 制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