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吴仕民新作《御窑重器》创作谈:瓷之道 非常道 >> 正文

吴仕民新作《御窑重器》创作谈:瓷之道 非常道

2022-04-20 吴仕民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陶瓷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华,成为世界文化中璀璨的明珠。

吴仕民的长篇小说《御窑重器》以景德镇官窑御瓷烧造为背景,通过瓷运与国运的层层连接,绘制了一幅中国近现代瓷业画卷和社会画卷,展示了巧夺天工的制瓷工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也许,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器具会像瓷器这般神奇:本为自然界的土石,经水火之力,匠人之功,便蜕变成永不变形、永不改色、永不腐损的存在,然后或成为寻常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或用作帝王将相珍爱的把玩之物,或变成藏家、商贾追逐的对象。

当我在文学之苑盘桓一阵之后,特别是写完长篇小说《佛印禅师》,对禅师论及的制瓷与修禅猛然间像开悟了一般,便萌动念头,要以瓷器为题材写一部小说,《御窑重器》便由此而来。

我的老家离景德镇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一次又一次走进景德镇,在面貌依稀可辨的明代兴建的御窑厂流连忘返,在犹如烈火烹油的窑火前观望思索,在美器满眼的瓷博馆寻寻觅觅,在满箱满柜的图书资料中披沙沥金,在研究机构和窑场瓷厂向学者、制瓷人求问请教。

王步青花“小荷才露”图薄胎瓷瓶。(景德镇市陶瓷馆藏)

在进行了如此这般的生活体验和素材积累之后,蓦然发现我对瓷器似乎变得陌生了。那瓷器已不再是天天在眼前、在手中的普通器物,不再是泥胎为骨、釉料为肤、彩绘为妆的寻常器具,渐渐地,我的脑海中有四个字挥之不去:瓷以载道。我还固执地认定,这和古今普遍认同的“文以载道”同样丰富、同样深刻,也同样精彩。

不妨将我探求获得的瓷器故事略陈数段:明代,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立皇家御窑,专司朝廷御用瓷的烧造。万历年间,皇家要烧造器型硕大的龙缸,几番不成。一个叫童宾的瓷工,不忍工友们因此受辱受罚,一声大吼纵身跳入窑中。不料,奇迹发生了,大龙缸竟然烧制成功。瓷工们为纪念秉性刚直的童宾,将其尊为“风火神”,并专门建庙供奉。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碗。(明宣德,上海博物馆藏)

还是明代,英宗朱祁镇年幼登基,他像父亲宣德皇帝一样,喜爱在特制专烧的瓷罐中斗蟋蟀。当时,罐中一只品相出众的蟋蟀相当于一匹骏马的价钱。皇太后和太上皇担心小皇帝玩物丧志,累及江山社稷,下令敲碎了所有御制的蟋蟀罐。其后,这一时期幸存下来的蟋蟀罐成为众多藏家追逐的对象。时至今日,在景德镇陶瓷考古中发现的这一时期的蟋蟀罐瓷片,每一片都价格不菲。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时期,国势鼎盛。中国瓷业也如日中天,御窑、官窑烧造瓷器的数量、品类、质量可谓空前绝后。但自嘉庆年间,御瓷的烧造便江河日下,到了光绪年间,御窑更是进入了衰败之境,甚至一度被迫关闭。无沃土与时雨,便无草木之繁滋;无国家之昌盛,则无瓷业之辉煌。

瓷器光华夺目,或成为一些人家的珍藏,或转换成一些人家的黄金白银。但制作这些人间珍宝的瓷工窑工,却是艰辛备尝、穷困潦倒,从早到晚穿着一双草鞋劳作,景德镇也由此被称作“草鞋码头”。瓷器的宝光辉映着人间的不平。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军队进入景德镇,因见到瓷工窑工的生活惨状,愤而用一把火将御窑化作了废墟。

墨分五色,是水墨书画的极高境界。绘瓷匠人把含有金属成分的浓稠青花料绘在瓷上时,居然也能墨分五彩,从而造就了青花瓷的天工神韵、无穷魅力。民国时的瓷画大师王步则把这一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因而被称作“青花大王”。他还在晚年立下宏愿:画500个青花碗,烧成后无偿送给使用破碗裂杯吃饭饮茶的瓷业工人,只因天不假年而未能遂愿。在瓷器的光芒中,闪射着无尽的智慧、真诚和善良。

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瓷中珍品,往往成为无数人追逐的对象。于是便会有天价交易、惊人欺诈,甚至会有刀枪相向的故事发生,使洁白若雪的瓷器蒙尘积垢,乃至染上血污。1926年,北洋军阀军队路过景德镇,竟将陈列在陶瓷美术研究社的大量瓷器精品抢劫一空……

收集到这些鲜活的、带着泥浆和烟火味的素材后,我变得兴奋,就像自己收藏了一批瓷中名品,于是在对素材进行咀嚼之后,兴冲冲地铺纸开笔。我选择御窑关闭前后这段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串联起御窑500多年的煌煌历史,书写了与御窑官瓷相关的众多人物,没有费太多时间便完成了初稿。

但在几天后重读初稿时,我一下变得有些沮丧。因为我发现,浩如烟海的素材激发了我的灵感,也束缚了我的手脚;精美的瓷器和精彩的故事点燃了我的想象,却控制了我的思维。整部作品主要是在写瓷器,很像一本科普读物。同时全书又像一本故事集,罗列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故事,而小说要凸显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则完全被淹没在故事和造瓷工艺之中。

河里行船丢了篙,还得到河里去捞。我对瓷器的思索在继续:瓷器看似是金木水火土造就的神奇,是釉与彩合成的尤物,其实更是人的精神、意志、品质、智慧的集合。器以载道,瓷器上集合着天道、世道、人道,可谓非常道,承载着匠人的心志忧乐,凝结着时代的进退治乱,辉映着国家的盛衰荣辱。所以,瓷器的神奇,在于人的伟大;瓷器的光华夺目,是人的精神闪烁。

由是,我对瓷器的体察便有了一种豁然开悟的感觉。又一番苦苦思索之后,我重新梳理素材,对初稿大改大删,大增大补,决定以塑造人物统率故事,书写造瓷工艺,刻画造瓷人的性格、命运,彰显人的精神。注重将笔墨集中在一群与瓷有关的人物形象上,包括王朝统治者、督陶官、瓷艺家、工匠、窑业老板、军阀、县令等,为此,忍痛割舍了许多有滋有味的故事情节。

当然,中国的瓷业,尤其是中国的官窑御瓷,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充满神秘色彩,窑火里有着许多无法看清、无法判明的玄妙,而由瓷器衍生的故事也像瓷器那般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所以,在服从人物塑造的同时,我也在书中留下了大量源于真实又与瓷的特质和精致密切相连的种种故事。

行文至此,本当打住,但我还要尾赘一语:愿天下对瓷器有兴趣的朋友,去探求、感悟隐藏在瓷器中的奥妙与大道,去体味制瓷人自成风流的工匠精神。

胡琪  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