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团聚喜悦 团圆幸福 团结力量的春节
农历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几千年以来,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按照大自然万物生命的四季轮回安排生产。立春备耕,雨水植树,惊蛰育苗……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生活也随着四季的节律和生产的规律而进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 的。但人们还要在平淡的日常里创造一些“高潮”——那就是节日。比如每个季节都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历代诗人写过无数诗句,吟咏这些节日,从中能感受节日里充满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情怀。
“百节年为首”。每年的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还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年,是大自然季节更迭周期之始,也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生道路的共同节点。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望、憧憬和热望,通过年俗表达出来。
从“万家灯火”到“国之大者”,“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团聚、 团圆、团结,唱响的是春节文化主旋律,诠释的是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大境界。
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各族群众捣糍粑、吹芦笙, 贴窗花、赏冰灯,看春晚、吃年夜饭……在欢声笑语中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春。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新时代新年味里,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奏响了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音。春节生动呈现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集全球华人情感的重要时机。传承新年礼俗、珍重新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共享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中国人的春节庆典与年节礼俗使我们在享受公历便利的同时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时间。
目前,我国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达200多项,如龙舞、狮舞、木版年画、面花、剪纸、抬阁、社火、灯会、庙会等,涵盖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以及民俗4个类别,这既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更在年节期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彝族群众在春节期间跳虎笙。(王洪伟 摄影)
春节是象征团圆的节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亦是世界各地冰雪健儿欢聚的盛典。大年初四,立春日,奥运之火再次在“鸟巢”点燃,北京冬奥拉开大幕。喜庆祥和的虎年春节喜上加喜!恰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冬奥与春节是完美组合。在寓意虎虎生威、生龙活虎、气吞万里如虎的壬寅虎年,红火中国年邂逅冰雪冬奥会,注定会成就一段特别的缘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老的东方大国敞开怀抱,热情迎接八方宾朋。 各国运动员也入乡随俗,他们写“福”字、贴春联、看“春晚”、吃饺子,在 “中国红”与“冰雪白”的色彩交织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东方神韵。冬奥村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旗帜随风舞动,高高悬挂的红色灯笼“长满”枝头,春节元素与冬奥标识交相辉映,诉说着中国与世界的“美美与共”。承载着华夏民族 古老传统,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春节早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架起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沟通对话的桥梁。
中华民族历来重团圆,讲真情,尚大义。一声“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 人最温馨的情愫。守岁、祈福、年夜饭……一家一户的天伦之乐、欢声笑语, 加起来就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万家灯火、国泰民安。
每到春节,无论身在何处,全体中华儿女默契开启合家欢祝福时间。炎黄子孙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凝聚不散的家国情怀,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文化纽带。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把春节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海外春晚” 传扬中国文化,慰藉游子心,为大家鼓劲加油,一起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它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它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琳 编辑 潘璇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