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心筑梦 > 石榴花开美京玉—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工作纪实 >> 正文

石榴花开美京玉—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工作纪实

2022-03-15 北京援建玉树总指挥部 供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突发7.1级地震,无数玉树儿女的家园被摧毁。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参与玉树灾后重建的同时,成立了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青海玉树指挥部,全面拉开了北京对口支援玉树的序幕。

玉树州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这里许多地方被称作“生命禁区”。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玉树实地考察调研,并在玉树设立了北京对口支援青海玉树指挥部,后方组建由市直部门和各区共55家单位构成的成员单位,形成了前后方分工明确、密切联动的对口援青机制。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51.3亿元,先后派出了4批、206名援青干部人才“组团式”沉淀到玉树各行各业,实施各类援建项目865个,助力玉树全州12.97万贫困人口脱贫,1市5县顺利完成摘帽任务。与此相呼应,玉树州委也成立了“玉树州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为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12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北京援青干部走上高原,心怀赤忱,为玉树的经济建设、群众的幸福安康服务,为玉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用“首善标准”献身高原的坚定信念、务实创新的干事激情、不怕吃苦的担当精神、鱼水一家的“京玉”亲情,谱写了一曲曲献身雪域高原、助推玉树发展的感人篇章。玉树在藏语中意为“遗址”,但如今,涅槃重生的玉树不再是“遗址”,一个绿色、幸福、和谐的现代化高原新城,矗立在三江源头,在时光中写下了灾后崛起的“玉树答卷”,展现了势不可挡的“中国力量”。

经过长达12年的北京对口支援的持续发力,如今的玉树市已成为一座极具民族风格和现代韵味的高原城市。
民生保障:高原有家,脚下有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对口支援以来,北京市立足于玉树州民生的改善,致力加强住房安全保障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 14.6 亿元,实施住房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9个,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玉树州边界混居混牧区帐篷工程、曲麻莱县移民区住房、囊谦县贫困户住房等全州15个住房建设项目,实现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北京对口支援还有效地将推进困难群众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业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精准扶贫”。在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白扎原始林场,由北京援青资金投资1520万元建设的囊谦县白扎乡巴麦村农牧民扶贫搬迁项目,不仅解决了贫困农牧民的住房问题,还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农牧民轮牧的特点,支持县政府聘请专业旅游公司在夏季农牧民去牧场居住的间隙,将房屋改成民宿,统一管理,主动融入白扎乡尕尔寺大峡谷风景区建设规划,切实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

北京援建的玉树州曲麻莱县边远地区牧民新居。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北京对口支援注重玉树城乡居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改善工作,积极开展旧城区改造和市政配套建设项目。如今的玉树,城镇市政功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围绕玉树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实施了一批卓有成效的项目。随着各市县开展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卓乃湖保护站、北京湿地公园、玉树琼龙公园等项目建成,也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增绿添彩。

超过 80% 的援建资金用在民生领域,民生投资又有超过80%用在基层。近40万雪域高原的农牧民感受到了来自北京的殷切情意,从“首善标准”跳跃的数字中,玉树迈开了感恩奋进的步伐。

北京援建的玉树州曲麻莱县太阳能备用电源。

囊谦县便民服务中心。

智慧玉树——玉树市城市网格化精细管理系统。
医疗帮扶: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医疗队

北京医疗援建玉树源远流长。从 1971 年北京鼓楼医院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号召搬迁至玉树开展医疗帮扶,到 2011 年为了推进北京—玉树两地帮扶向纵深发展、加快“大美青海,健康玉树”建设步伐而再次派遣援青干部到玉树州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至今已有 4 批援青干部人才先后来到玉树。特别是从2016年8月第3批援青团队开始,北京专门派出了由 1 名州人民医院挂职院长、1 名州卫健委挂职副主任和 5 名医生组成的援青医疗队,正式开始了组团医疗帮扶的历程。

在组团援建州人民医院的同时,北京对口支援还累计投入资金1.79亿元,积极实施囊谦县、曲麻莱县医疗设备购置、藏医院药剂用房建设等20个医疗帮扶项目。创建“医疗联合体”,开设9个急需特色科室,开展“专家上高原、健康进帐房”系列活动。推进全州乙肝、结核、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控,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医者,不仅治病,更在医心。北京第四批援青医疗团队领队、玉树州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州人民医院院长郭勇谈到在玉树的点点滴滴时,动情地说:“12 年过去了,我们就跟亲人一样,已经融入进了玉树老百姓的生活。我们也会主动学习一些藏语和藏族的生活方式,从生活上和藏族同胞拉近。玉树人民对北京人民的尊敬、友善,让我感受到爱是相互的!”

北京参与援建的玉树州囊谦县人民医院。
教育帮扶:异地教育“剑走偏锋”育学子

教育援玉是北京对口帮扶玉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教育援玉具体从“智力援玉”“教育机会援玉”“项目援玉”三方面展开。12年间,北京向玉树连续选派近30名教育干部人才,为玉树教育发展直接提供智力支持。这些干部人才长年投身玉树的教育事业,努力提升玉树教育教学水平。共同探索“异地办班”“异地办校”“异地培养”模式,不仅有效弥补了玉树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短板,而且从根本上阻断了欠发达地区贫困发生率的代际传递,是缩小教育区域差距、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各省区与玉树藏区教育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杂多县的俄金曲培就是异地办班的受益者。他7岁读书,小学和初一就读于杂多县,初二时转学到玉树州民族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到了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2019年7月,俄金曲培参加青海省高考,以630分的成绩获得少数民族考生使用本民族语言考试的文科状元。

从2017年开始,为了培养本地高端、实用人才,玉树州委组织部在北京对口支援的支持下开始实施“异地培养”的“3·30”人才计划:连续三年、每年挑选10名本州各行业中的优秀人才送到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相应的北京高校进行为期 1 年的研究生课程跟班就读,全面提升专业素质。2018年,在北京的支持下,玉树州又推出“异地办校”,在海拔较低的海东市建成玉树海东高级中学,并委托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进行管理,使玉树学生不离开青海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现代化的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
产业扶贫:组建龙头企业,布局优势产业全产业链

玉树州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虽然这里的畜牧业和旅游业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与北京优势资源对接存在着标准技术不同等制约因素。鉴于此,结合玉树的资源禀赋,北京对口支援着手多途径促进当地农牧业和高原旅游业发展。

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后,北京市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全面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促成北京西城、丰台、石景山、昌平、怀柔、密云等6个区与玉树1市5县结对帮扶,并签署《携手奔小康协议》,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43亿元,在产业合作、消费扶贫、人才培训等方面为玉树注入强劲动力。

北京援建的玉树州杂多县虫草交易市场。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图为唐卡绘画特色培训。

在发展旅游时,玉树州突出文化元素,建成一批集民俗风情、民族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基地。
智力支援:坚持扶智与扶志并重,激发玉树发展内生动力

“输血更要造血,扶贫更要扶志”“不仅要饱肚子,还要富脑子、暖人心”。每年投入资金,通过设置赴北京培训班次、州级示范培训班次、省委组织部委托州委组织部培训班次和玉树州干部人才大讲堂培训班次等4大板块,全面加强全州各领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与此同时,积极配合省委组织部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展示基地,并通过拍摄专题宣传片充分展示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和可可西里坚守精神。

依托北京对口支援优质培训资源,开展玉树州各市县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2011年以来,全州累计培训致富带头人、教育医疗、扶贫干部等各类人才229个班次1.41 万人次。

从 2017 年开始,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实施“3·30”人才计划,每年挑选学员赴京跟班就读研究生课程。
交往交流交融: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0年以来,围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题,北京在社会各界组织开展针对玉树的“结对子、走亲戚、交朋友、手拉手”等活动,累计投入0.47亿元组织京、玉两地各界人士82批2300人走动互访,把对口支援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

在北京的帮助下,2018年玉树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多层次、多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口支援以来,北京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监委、市教委、市卫健委等部门相关领导多次前往玉树,在进行扶贫对接的同时,也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切实做到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北京市卫健委、市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多次组团赴玉树开展巡诊义诊、送教上门、文化演出、高原自驾游等活动;市教委还大力支持在京玉树高中班在校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组织全州中小学教师学生开展“感恩祖国,圆梦北京”主题教育活动;玉树州也邀请北京市党政代表团参加每年的“玉树赛马节”“青洽会”等品牌活动。

玉树州用全产业链思维推进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图为当地企业与知名科研院校合作提高牦牛奶的品质。

伴随着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工作经历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三个阶段,北京援青工作也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从“北京恩人”到“北京亲人”的转变,藏汉一家、共融发展;二是从硬件配套到软件提升的转变,环境改善、素质改良;三是从“交钥匙”到“交支票”的转变,聚焦发展需求,激发内生动力;四是从“有限输血”到“无限造血”的转变,良性循环、良性发展;五是从单向受援到双向受益的转变,创新援建格局,打造北京模式。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玉树的援青干部用汗水和心血向组织和援受的京玉两地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随着玉树全面脱贫摘帽,北京对口支援玉树的旅程又开启了新的征程。无论两地相隔多远,“京玉情”早已洒满玉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在隆宝镇红土山垭口山坡上“感恩祖国,感谢北京”的标语,道出了玉树人民的心声。

早蕾  编辑 卢旭 制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