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一步跨千年”携手走向共同富裕
2018 年 2 月 11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四川省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很高兴来到这里,看到大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心里十分欣慰。他强调,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要培养本地人才,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还要移风易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省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地处海拔 2500 米山梁之上的三河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落,受制于交通条件和产业结构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2018 年春节前夕,正在凉山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走到吉好也求家里。“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令吉好也求十分温暖。
当地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路畅通了,当地产业发展也在提速,马铃薯、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坑坑洼洼的通村泥路,已变身为一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总书记来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以后再也不用走那样的路了!”吉好也求说。
脱贫攻坚不能在“路”上卡壳。2020 年,一条 3.8 公里长的公路修到了布拖县阿布洛哈村的村口,这标志着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上了硬化路。过去,沿着羊肠小道出村要走 3 个多小时,如今,村民坐车 10 多分钟可出村,2小时就到县城。同年,凉山州 11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累计减贫 105.2 万人,2072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一步跨千年”的凉山旧貌换新颜,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产业围绕公路走,公路围绕产业建。近年来,西昌市按照“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理念,建成樟木樱桃产业路、经久农业产业路、川大路等一大批旅游资源产业路,打通了乡村振兴“出”与“进”的梗阻,缩短了城乡间的距离。依托便捷的交通,西昌不仅吸引了万科、万达等多家企业进驻,多次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戏剧节等活动,同时带动了 2.3 万多亩高标准农田、8 万亩晚熟葡萄、精品花卉、樱桃等特色农业,螺髻山、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黄联土林等旅游景区,西昌国际火把节、邛海开海节、安哈彝寨等特色旅游加快发展。西昌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森林城市”“全国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称号。
凉山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厚重,文旅品牌建设成果丰硕。目前已创建国家 A 级旅游景区 26 个;西昌市成功创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和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会理古城、盐源泸沽湖镇入选全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昭觉县阿土列尔村、德昌县角半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凉山州加强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应用推广,积极推进“智游天府”建设工作,打造“一站式”文旅智慧服务平台,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游客体验,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凉山州一手抓集体产业,一手抓人才队伍,补齐发展短板。土豆、玉米、苦荞是凉山种植业的“老三样”,这些作物收益低,农民难以脱贫。近年来,凉山州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如今的凉山,不只有茭白,蓝莓、草莓、葡萄、错季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相继在深沟峡谷、平坝半山得到大面积推广,还形成了以核桃为主的生态林业和以“果薯蔬草药”为主的农牧业等特色产业,告别了广种薄收的历史。
从闭塞到开放,凉山州既需要物理的交通通道,更需要畅通语言的桥梁。凉山州在全国率先推行“一村一幼”“学前学普”,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省级验收;累计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 3000 余个,12.85 万学前儿童在幼教点学习;基本实现3至6岁学龄学前儿童能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沟通交流;儿童基本达到听懂、敢说、会说、会用。
历经 5 年艰苦奋斗,凉山贫困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十三五”期间,完成 35 万余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00 万余人住进安全新居;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 2.8 倍;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十四五”开局,凉山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凉山走向共同富裕的新一轮跨越腾飞一定能实现!
高莹 编辑 卢旭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