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心筑梦 > 中南民族大学:矢志不渝铭初心 同心共筑团结梦 >> 正文

中南民族大学:矢志不渝铭初心 同心共筑团结梦

2021-11-30 中南民族大学 供稿

2021年秋天,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三所高校迎来建校70周年。这三所高校是我们党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各民族专门人才而创办的高等学府。70年来,三所高校为国家和民族地区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70年来,三所高校深入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持续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贡献了智慧和力量。70年来,三所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开放办学、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南湖畔秋风送爽,双塔下叠翠流金。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在砥砺前行的新时代画卷上,一代代中南民大人赓续红色基因,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创先精神,不断将学校建设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书写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中南民族大学各族师生祝福祖国。
七十载筚路蓝缕,开拓前行,矢志不渝铭初心

中南民族大学始终保持赓续红色基因、永跟共产党走的政治底色,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了中南民族大学事业发展的一次次蝶变跃升。

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委托中原大学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11月29日,学校正式开学。

1952年11月27日,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

1952年11月,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图为改名后的首届开学典礼。

1985年,学校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

1986年,学校建成全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

2002年3月4日,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

2002年3月,中南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图为更名庆祝大会现场。

2003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共建高校。

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的完整学位教育体系。

2008年,学校获得推荐优秀本科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同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合办孔子学院。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具有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

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办好高等院校的新路子。

2013年,民族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高校。

2017年,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2020年,8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位于武汉南湖之滨的中南民族大学。

70年来,中南民族大学从最初仅有194人的民族干部培训班起步,发展成为目前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人才培养层次齐全、规模适度、潜力巨大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现有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学生近3万人,教师2200人,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型硕士点,涵盖10大学科门类88个本科专业。

七十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凝心聚力铸辉煌

秉承“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精神,中南民族大学在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推进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融入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创建“学习互嵌、生活互嵌、师生互嵌、文化互嵌”的民族团结互嵌型校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结合实际,提出整体质量提升计划;深入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全心、全媒、全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推进“十大育人工程”,开办特色实验班,建立“1+X”学生管理制度,以骨干示范为引领,促进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引领各族学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着力培养具有“四个特别”特质、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19年12月,学校召开中共中南民族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70年来,中南民族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5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2017年,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科学研究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积极开展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急需的战略研究、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政策理论研究。“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9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400多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45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27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3项;制定中药材艾叶国际标准1项;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院入选2017年度中国核心智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互联网+中华文明”全国示范基地。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进行细胞实验。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无线节能组一等奖。

服务社会成效不断凸显。学校在深入各地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准了校地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构建起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共同体。近年来,学校承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建设多个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平台,全面加强与武陵山片区、巴林右旗、德保县等地区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民族文化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打出了“组合拳”。近5年来,学校的70余篇咨政报告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围绕民族地区发展签订横向合同417项,合同经费6920万元。学校先后荣获“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三万’活动先进工作组”“湖北省驻村扶贫工作突出支持单位”“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驻村扶贫工作队连续5年受到湖北省政府通报表彰。

中南民族大学专家教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查干诺尔镇调研设施农业。

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推进。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制定了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及实施办法,出台了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由“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深度转化;实施“一院一品”计划,打造“书香校园”特色育人品牌,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推进、深度融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生寝室系列活动,推进寝室文化建设,将大学生寝室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连续19年获评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连续多年获得教育部、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中南民族大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国旗下讲党史”主题活动。

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学校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助优秀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学校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2008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普拉特维尔大学共同举办孔子学院,2021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维罗纳地区国际学校合办孔子课堂,在国外完成40余场“多彩中华”文艺演出,选派50余名汉语志愿者赴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累计招收和培养了40多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近3000人次。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万定荣教授团队主导制定了中药材艾叶的国际标准。
七十载使命如磐,立根铸魂,同心共筑团结梦

中南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切实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打牢各族师生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做好顶层设计。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鲜明的政治优势和育人特色,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各部门组织实施、协同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编写、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校发展全方位。

推进互嵌交流。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领域,依托民族文化活动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等重要节点,以“民大节”为载体,持续举办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有关发展主题调研、民族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促进各族师生文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底色。

中南民族大学各族师生永跟党走,笃信好学、自然宽和。

中南民族大学自2014年开始举办民族文化交流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各民族团结奋斗精神起到推动作用。

开展阐释研究。学校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发挥“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平台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加强理论阐释和应用研究的辐射带动,促进理论实践互相转化。

办好思政课堂。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学校先后组织编写了《媒体之眼——民大战“疫”纪实》《民大战“疫”故事》等系列读本,用中南民大人身边的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汇聚成中南民族大学的抗疫精神,讲好战“疫”思政大课。

打造特色品牌。学校创办西部地区法律卓越人才实验班和公共管理卓越人才实验班,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实施学生成长训练营、学生骨干训练营、党员先锋营等特色品牌项目,开展各族师生“边疆行”“城市行”“老区行”等系列精品项目,扎实推进伴飞计划、“石榴籽”志愿服务、“辅导员边疆行家访”“高原书屋”等活动。

中南民族大学连续多年开展师生主题实践活动。图为赴新疆开展学生家访工作。

中南民族大学已在西藏建成7个高原书屋。书屋的捐建为当地学生们在探索知识的路上注入了力量,更体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工程”,打造“多彩中华”“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等特色课程群,民族学科“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逐步彰显,校本特色和实践品牌鲜活亮化。连续多年被国务院、国家民委、湖北省、武汉市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等称号。

征途漫漫砥砺奋进弦歌赓续,七秩悠悠春华秋实韶华雅颂。奋进新时代,肩负新使命,筑梦新征程,中南民族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民族工作重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向着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现代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阔步迈进!

南湖之滨的中南民族大学一景。

石薇  胡琪  编辑

Baidu
map